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街头实战 知人者智 (1 / 2)
我爷爷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军人,一生戎马生涯,几经生死,解放后回到了安徽阜阳的老家,又遇到十年动荡,并没有过几天好日子。
父亲也是很早就辍学务农,跟村里一位半盲的爷爷学了一份手艺,也算是走南闯北的江湖人吧。
记得父亲学艺的时候记了好几本笔记,他就是干农活的时候,都会带在身边,闲下来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有时候还会小声读几遍,生怕自己会忘掉。
俺们皖北农村有句土话:“家有万贯,不如薄艺在身。”也正是靠着父亲的手艺,我和弟弟小时候并没有吃多少苦,过年还有新衣服穿,桌上也有肉吃。
我曾经问父亲:“你那些本子上记得是啥??”父亲说:“就是一些生意上的话,你也不懂,估计以后你也用不到这些东西啦。”
可能父亲在那个时候就看出江湖手艺会没落吧,他并没有让我和弟弟继承他的手艺,而是让我们都去读了大学。
我大学读的是中文系,特别对语言学感兴趣,我想父亲当年记录的那些东西,可能就是人们说的行话,或者叫江湖春典吧。
真佩服父亲他们那一代人,厚厚的几本,差不多十几万字的东西,竟然可以背的出来,现在父亲差不多70岁啦,还能够记得很清楚。
江湖人有一句话:“宁给一錠金,不传一句春。”江湖春典就是江湖艺人们吃饭的宝贝,它有别于我们常用的语言系统,可以说是一套经过编码的语言系统,所以也把它叫做黑话。
我曾经有一段游戏之作:“横梁子上见一成果,骑着麻轮子,拖着一怎科子,二人瓢上扣着顶公,挂纱水,应该是市井码子,谁翻译一下?”
上面这段话就是用江湖春典写出来的,它的意思是:“在马路上,看到一位中年妇女,她骑着电瓶车,带一个小孩子,两个人带着头盔,穿的并不好,也许是普通小市民吧。”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知道江湖春典有对信息加密的功能,同时它也是认同们的工具,认了同门以后,若有困难,可以得到他们的帮助,古代江湖人的互助组织也叫:“长春会。”
学习江湖春典,首先就要认识江湖人,在江湖人士的分类中,我们常会听到:“三教九流”的说法,大家都认为三教是“僧道儒”,而九流的认识就各走各的不同啦。
有一些老江湖把九流又细分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然而我听一位前辈说:“不管他九流这么分,你就看他们的五指什么,一般五就是代表这一行的分法。”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