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东征洛阳出奇谋八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八章 东征洛阳出奇谋八 (1 / 2)
        李世民边听边点头,房玄龄话语刚落,李世民目光一转,便转向了杜如晦。

        “房谋杜断”,历史上如果要搞最佳拍档竞选,当之无愧应该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一对好伙伴了。

        杜如晦比房玄龄略小,出生于公元585年,也是是地地道道的官二代。

        杜如晦的祖上是北周高官,曾祖父杜皎曾官拜北周开府仪同——正一品;从祖父(祖父的弟弟)杜果曾任大隋朝工部尚书——正三品;父亲杜咤曾做过隋朝昌州长史——正五品。

        杜如晦自幼聪慧有悟性,喜欢与人谈论历史、文学方面的知识。

        隋朝大业(605年—617年)年间,杜如晦被征为预备官员。吏部侍郎高孝基似乎非常器重杜如晦,对他说:“你有应付事态的才能,应该作为国家的栋梁,希望你能坚持住这份美德。我想先让你做个小官,就是俸禄少点。”原话是:“今欲俯就卑职,为须少禄耳!”

        于是任命杜如晦为滏阳县尉(河北省邯郸市磁县),让一个居住在陕西长安县的有才青年,到远在千里之外的磁县做九品微官,高孝基确实是个“好领导”,这就叫做又要牛耕田,却又不给牛吃草。

        事实上,高孝基对刚入仕途的房玄龄也是赞赏有加:“仆阅人多矣,未见如此郎者!”(我见得人多了,从来没有见过你这么牛的人物!)。

        看样子,高孝基这个人确实忽悠有术,会扯蛋得很。对于有本事的人,一律嘴上捧上天,画上一个比月亮还大的馅饼,而实际上却是狠狠地踩几脚,就差没把人整死而已,尽量不让有才之士翻身。

        隋朝有这样的人事干事,不垮台那才真叫苍天无眼!

        现实中的人和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别看有人今日多辉煌,有朝一日,只要尾巴翘得太高,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不懂得尊重他人,包括属下同僚,而丧失了人心,那也就离失败倒台死亡不远了。

        高孝基自以为忽悠有术,只是房玄龄,杜如晦都不是傻子。

        杜如晦在滏阳县尉这个位置上干了几个月,觉得希望遥远得自己连影子都看不到,在一个无聊的夜晚便写了封辞职信:人各有志,我杜如晦不陪你们玩了。就这样杜如晦便与腐朽的隋朝分道扬镳,弃官而回。

        精明的人看形势,聪明的人看趋势,英明的人看大势。

        杜如晦这样的人当然是精明,聪明,英明三明兼备的人。

        杜如晦离职肯定不是意气用事,而是看到隋朝这棵大树实在是已经摇摇欲坠了,说不定都不用刮什么风,只要有捣乱的人哈口大气就足以吹倒它了。

        公元617年的冬天,李渊父子带领二十万大军,攻占隋朝首都长安时,杜如晦正打开大门,在屋门口故意喝着小酒,看看唐军会有什么反应。结果呢,人家唐军理都没理他,你喝你的小酒,我们没心情也没空理你小杜。

        这一刻起,杜如晦忽然感到找到了组织,这不正是我要找的纪律严明,不扰民不欺民的好组织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