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四章 东征洛阳出奇谋四 (1 / 2)
而作为秦公府李世民的幕僚,李靖是没有理由不参加这次征东都之战的。
长安到东都洛阳,距离大约四百公里左右,也就是说,就算是散步观光,每天二十公里的速度,至多也就是二十天的功夫即可到达。
鉴于此次出征的目的,只是假装支援下弱势中的东都,拖拖瓦岗军的后腿,顺便看看有什么小鱼小虾捡。于是这一路上,李家两兄弟率领着这十来万大军真像是观光团一样,晃晃悠悠,轻轻松松地向东都进军。
这一路上,当然不免要顺便宣传下唐军的拥军惠民政策:对于前来参军入伍的,一概欢迎,包吃包喝,对于立大功者,甚至打出包送媳妇包生儿子的最优政策;而对于不愿入伍的无争百姓,一概秋毫不犯,愿意献军需者,按市价银两结算,童叟无欺。
这样的队伍,走到哪里都是受欢迎的,想要不成功的,也是很困难的。每朝每代的成功者初期也基本都是遵循着这个原则的。
唐军出征东都,对于李密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这几个月以来,瓦岗军与隋军可以说基本上是三天一小架,七天一打架,七七四十九天一小决斗,尽最大力量拖住了隋军的主力,李渊才得以如此顺利地攻取了长安。
若是论功行赏,这夺取长安第一功臣,当属李密不可。
可惜李密犯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致命错误。
当年杨玄感造反的时候,李密就为杨玄感献策,“上策是袭据涿郡,扼临榆关(山海关),使隋军溃散关外;中策是攻占长安,占据关中和隋炀帝对抗;下策是攻打洛阳。”
可惜杨玄感听了三策后说:“您说的下策,才是上策。现在朝臣们的家属,都在洛阳,如果不攻取它,怎能影响世人?并且经过城镇却不攻打,用什么显示威力?”
李密的谋略就没有执行,以致杨玄感很快就造反失败被灭,李密也随即亡命江湖。
可是到了自己好不容易做老大造反时,李密却又放弃了自己的正确决策,甚至自己的部将柴绍和都极力劝说李密道:“关中以高山为屏障,以黄河为天堑,项羽离开这里就灭亡了,刘邦在这里建都就成功了。照我的想法,让裴仁基镇守回洛仓,翟让镇守洛口仓,您亲自挑选一支精锐队伍,向西突袭长安,百姓谁不到郊外来迎接,定会不用打仗就到手了。攻克西京之后,等根基牢固兵马强壮,才回头径直攻打东西崤山和函谷关,攻克东都洛阳,传递文书发令调遣,天下可以平定。只是如今英雄豪杰争先恐后地起兵,实在担心别人抢在我们前头,一旦错失机会,后悔哪里来得及!”
可惜李密却说:“您这个方略,我也想过很久了,实在是个上策。但是杨广还在,追随他的军队还很多,我的队伍,都是山东人,既然知道还没有攻克洛阳,哪里愿意跟着我向西进关?各位部将都出身于绿林好汉,把他们留下会各自称王称霸。如果这样,就全完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