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杨花落尽风飘散,柳叶吐蕊两处春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6杨花落尽风飘散,柳叶吐蕊两处春 (1 / 3)
        对于杨柳这个意象,可谓是历史十分悠久的了。自从我国的古代诗歌典籍的《诗经》当中便有记载,“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纷飞”在此时就已经将杨柳的形象绘声绘色的刻画出来了。

        从此之后,杨柳这个意象的含义也就大底确定了。也是因为杨柳中的柳字与挽留中的留字谐音相同,所以古人就把杨柳作为友人离别时挽留之物。

        之后随着诗人薛能将“折杨柳”的曲词创作之后,杨柳的意象就更加确定了,那就是与亲人与友人的不舍,挽留之情。

        在最早出现杨柳这个意象的《诗经,小雅,采薇》的篇目当中,它所表现出的就是征战边关的将士们的生活艰苦和浓郁的思乡之情,所以体现出了对家乡的思念。

        这也是最先使用杨柳意象的,所以说杨柳这个词语是从古至今文人对于:离别、挽留、不舍等等诸多的伤感情感,必不可少的一个意象。

        不过对于杨柳这样一个伤感的意象,有人却把它作为自己的号。他是谁呢?他就是响当当的东晋诗人陶渊明,因为他房子外面有五棵大柳树,所以就自号五柳先生。是不是很好玩?

        试想一下,如果陶渊明他们家房子外面有五棵松树,那么他会不会叫五棵松?(开个玩笑~@^_^@~)

        除此之外,对于柳树而言,还有灞桥折柳的典故。

        这是啥呢?这件事情发生在春秋时期,当时在春秋时,秦穆公是西戎区域的头头,于是乎,他就想把滋水改为灞水。并且还要在这条河上建一座桥,这座桥成为灞桥。但是王莽认为这名不吉利,不好。

        所以王莽就把这灞桥改为叫做长存桥。之后到了隋朝又在这灞桥南面建了一座桥,所以叫做南桥。

        但是对于众多文人雅士而言,还是习惯于管这桥叫作灞桥,而且在这灞桥两岸种满了柳树,所以这里送别的人都喜欢搁这儿折断一条杨柳枝送给友人,从而表现与友人的情深意长和不舍之情。这就是灞桥折柳的典故。

        在我看来,这些人真是不像样,人家好端端的建了两座桥,难道是让他们互相折柳树枝子相互赠送玩的?总感觉这像是胡闹。但是在折柳送别之时,也不免会滋生许多传世千古的名诗佳句,所以柳树枝也算死得其所了,没有作出千古佳句的那些柳树枝,只能白白牺牲了。

        对于杨柳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但是不一定是真的,我认为不是真的⊙ω⊙,毕竟杨柳在诗经就出现过,而这个故事是在隋朝时期的)。

        话说隋炀帝杨广开凿大运河后,就喜欢坐着小船儿在河上面游玩,在自己凿开凿的河上游玩,心里当然是乐呵呵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