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老人院
我小时候在老人院住过六七年,我的童年有很多关于老爷爷老奶奶的回忆。
记得二楼的楼梯西边第一家住着一位花甲之年就满头银丝的奶奶,她嗓门很洪亮,眼睛很大,双眼皮特厚。这家的爷爷我认识,但早早的就去世了。他们有个眼睛不太好的孙子,经常会过来住。天热的时候这位奶奶总喜欢把躺椅拖出来躺在走廊上摇着扇子纳凉。她很热情,她家门口常常是楼里老人们闲聊的聚集地。
楼梯西边第二家住着阿芽布(阿芽是名字,“布”是方言,奶奶的意思。),阿芽布是我奶奶在老人院里最好的朋友。阿芽布经常和我奶奶相互分享好吃的,阿芽公(阿芽布家的爷爷)还把他和阿芽布年轻时的定情手表送给了我,可惜被我弄丢了。后来阿芽公生病了,为了得到更好的治疗以及方便照顾,他们被子女接走了。阿芽公最终没有治好,阿芽布也没有再搬回来。但是奶奶常常会接到阿芽布打来的电话。
楼梯西边第三家是一对残疾人夫妇,奶奶腿瘸,走路特别慢,爷爷耳聋。他们比较内向,平时很少出来聊天。但我只要见到他们就肯定会热情地和他们打招呼,他们也总是会对我亮出最灿烂的笑容并亲切地应一声:“哎~!阿念回来啦~”。
西边尽头住着一对老夫妻,老爷爷是个盲人,喜欢吹笛子。每到夜幕降临的时候,老爷爷就在走廊尽头对着他看不见的夕阳以及楼外绿油油的田野吹笛子。这对爷爷奶奶有晚饭后散步的习惯,老奶奶总是扶着老爷爷回家,老爷爷的脸上总是堆满爱心的笑容。我常会蹦蹦跳跳地从最东边的我奶奶家跑到最西边的他们家,特地前去打招呼,他会笑着回应:“哎~!阿念。”
楼梯东边第一家住着一位单身的老奶奶,老爷爷去世得早,所以老奶奶是一个人搬进来的。她信奉天主教,周末会去做礼拜,留着长长的灰色的辫子。她家的门上总是贴着十字架图案,我第一次见到“以马内利”这四个字也是在她们家。她是我姑妈的婆婆,但是在我的印象中她相对比较严肃。她家的门大多是关着的,偶尔开着也不大会见到里面的人,见到的时候也大多是老奶奶站在门口梳理着她那刚洗完的湿漉漉的长头发的场景。
楼梯东边第二家住的是一个奶奶和她的孙子阿佳。阿佳是个单亲的孩子,性格内向。他奶奶经常会做一些手工活来补贴家用,比如撕胶带纸——将工厂的边角料胶带纸运过来堆在家门口,然后将上面的贴纸撕下来装进编织袋,称编织袋里的重量计算工钱;再比如贴商标标牌——将半个标牌的一侧涂上胶水(刺鼻的橡胶水),将挂绳对折轻轻摆上去,再拿半个标牌放上去粘合,按个数计算工钱。阿佳的奶奶因此总是坐在家门口做工,天天能见到。
楼梯东边第三家,也就是我奶奶家隔壁,住的是阿芝布。阿芝布很温柔,独居,经常给我好吃的。我以前常常忘了带钥匙,总是从阿芝布家的阳台翻到奶奶家的阳台。我还喜欢在阳台唱流行歌曲、吹乐器,阿芝布从来不曾责怪我吵。作为奶奶一墙之隔的邻居,阿芝布是真正见证了奶奶晚年的人。我奶奶去世的时候我回到老人院,阿芝布靠近我摇着头和我说:“阿念,你阿布罪过西,真讲罪过。”
楼梯东边尽头住的是我奶奶、我姐姐、我。奶奶身形瘦,生活简朴,着装讲究,信佛。奶奶念了经会让我和姐姐给她抄经。不必抄写经文,只要在念完的佛经上写上经的名字和卷数就行。奶奶每次都念很多,我们每次一抄就是很多叠。奶奶家的洋元箱里和电视桌上常年有吃不完的好吃的:炒米、雀巢巧克力威化饼、花生、梨、柑橘、糖、芝麻薄饼。电视桌上还有阳光,还有莫文蔚的录音带,还有银白底色蓝色花纹的随身听,还有我们斑斓的青春。那时,姐姐的朋友们常会三五成群地来家里找姐姐玩;那时,我骑着自行车,车把上挂着奶奶给我织的红色毛线网兜,兜里一个玻璃杯,杯里是暖暖的维维豆奶。我骑过桥沿着护城河去上学,奶奶就站在河对面的楼上望着我。
这家老人院坐南朝北,就建在护城河畔。如今当初这里的很多老人都不在了,但曾经的老人们在河边搭起架子种丝瓜、奶奶在河边为了给我的嗓子降火栽种白马兰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