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26、春秋五霸(一) (1 / 7)
这也许是大家最感兴趣的话题了。
“春秋”得名,缘由孔子修订《春秋》,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
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为止,称为“春秋时代”。
为缩小甄选范围,本书采用后一种说法,并延伸至楚惠王时期。
“霸”,为政之名,谐音“伯”,又称州伯、方伯,即诸侯之长。《礼记·王制》当中解释是“千里之外设方伯”,也就是说春秋五霸指代的是春秋时期领导各诸侯的老大。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王室衰微,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于是各个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之利,开启了激烈的兼并、争霸战争。
春秋初年,大小诸侯国见诸经传的有一百七十余个,到战国早期大约二百五十余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
然其会盟、征伐事迹彰彰可考者,不外齐、晋、楚、秦、鲁、宋、卫、燕、陈、曹、蔡、郑、吴、越等十数国。
“春秋五霸”是历史上对春秋时期诸国中实力、号召力执牛耳者,同时对历史的发展贡献最大的五位国君的称呼。
但“春秋五霸”到底是指哪五个国家的哪五位国君,确是一个十分有争议性的问题。
史学界通常认为,能称的上霸主的君主,应该有以下几种作为:尊王,也就是尊奉周天子,或者帮助周天子解燃眉之急;攘夷,帮助中原诸侯国抵御来自四夷的入侵;会盟,被周天子册封或者被诸侯拥戴为霸主。
在历史上,关于“春秋五霸“是谁的不同说法,至少有七种,而每一种说法都有自己的道理,也都有自己的不能服众之处。
这七种说法分别是: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史记索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