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吴王夫差 (1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23、吴王夫差 (1 / 5)
        纵敌稽山祸已胎,垂涎上国更荒哉。不知养虎自遗患,只道求鱼无后灾。

        梦见梧桐生后圃,眼看麋鹿上高台。千龄只有忠臣恨,化作涛江雪浪堆。

        ——宋·范成大《题夫差庙》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越,战于槜(zuì)李(今浙江嘉兴西南),结果被砍中脚趾,伤重不治。死前将其子夫差托付伍子胥,并封他最高官职,称相国公。同年,在伍子胥的帮助下,吴王夫差即位。

        初即位,吴王夫差非常信任伍子胥,任何事情都要征求伍子胥的建议。一时间君臣勠力同心,谋国发展,吴国国力迅速增强。

        关系再好,也有间疏的时候,尤其是意见不统一的时候。

        两年后,越国借口吴国厉兵秣马有复仇之心,决定先发制人,遂攻吴。伍子胥认为吴国尚弱,不应应战;吴王夫差却认为应当一雪槜李之耻,为父复仇。二人僵持不下,这个时候有一个关键人物登场了——伍子胥的老乡,太宰伯嚭。

        在文明程度不高的吴国,只要稍微有点文化,就是有能力的人。太宰伯嚭也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人,他的能力主要体现在“顺君”。(子贡评论,原话为:“太宰否用事,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

        伯嚭从不讲究实际,他只讲究实效,他顺着吴王夫差的意思,建议起兵攻越。

        二对一,伍子胥落败。吴王夫差看伯嚭的眼神也温柔许多。

        这便是著名的会稽之战——越王勾践被打的落花流水,带着五千甲兵退守会稽上的一个小城中坚守不出,最后弹尽粮绝被逼出城投降,屈辱求和。

        在对待越王勾践求和的问题上,吴王夫差和伍子胥又产生分歧:伍子胥认为“勾践食不重味,衣不重采,吊死问疾”,这是想团结民众举国伐吴,应该杀掉勾践,永绝后患;但吴王夫差觉得勾践已降,弑君不详。

        二人又僵持不下。

        关键时刻伯嚭又出场了。与上次不同,这次伯嚭是接受了越大夫范蠡、文种的受贿。在美女、财宝的糖衣炮弹下,意志薄弱的伯嚭又一次义无反顾的站在了伍子胥的对立面。

        二对一,伍子胥又一次落败。吴王夫差看着维护了自己尊严的伯嚭,眼神充满了信任和感激。

        于是,大难不死越王勾践携家人与范蠡入吴为人质。伍子胥痛哭流涕、捶胸顿足,预言吴国将亡。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