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12、复国 (1 / 7)
城南征战多,城北无饥鸦。白骨马蹄下,谁言皆有家。
——唐·刘驾《战城南》
楚人先祖辟在荆山、以启山林,在艰苦的环境和强邻的夹缝中顽强地求生存,代代延承,便养成尚勇好斗的性格,否则无以立足,无以发展。
这种大山般的性格,与中原礼仪文化完美融合,形成了楚人特有的怀旧、念祖、爱国、忠君的文化传统,和大无畏的爱国激情及为国捐躯的意识形态,对于入郢的吴军来说,是相当致命的。
吴军入郢后,楚人不惜与吴军拼命,吴军的行为愈残暴,楚人的反抗就愈强烈;吴军在楚国滞留得愈长久,遇到的困难就愈严重。
没有军队,楚人便自发组成义军;没有将领,就由当过兵的负责操练和指挥(“无将,卒以行列之”)。
他们以“各致其死,却吴兵,复楚地”(《淮南子·泰族》)为纲领,群起与吴军斗争(“率而为致勇之寇,皆方命,奋臂而为之斗”)。
这一切,都与楚昭王的仁德息息相关。
费无忌死后,楚昭王采取一系列惠民政策,深受民众爱戴。
史载,楚人闻知楚昭王在随国,很多楚国人扶老携幼前去投奔(“昭王奔随,百姓父兄携幼扶老而随之”),对楚昭王表达了“有君如此其贤也,以众不如吴,以必死不如楚”的态度。
吴军的暴行激起敌忾之心,楚昭王的安全又得到了保障,大臣官员和军队逐渐聚集起来,楚人比之前更积极地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战争中,其庶兄子西更是建树王旗,安定人心,招集散兵,组织抗战,一度“相与击之,一夜而三败吴人”。(《春秋谷梁传》)
楚人平时不算十分团结,但是,一旦遇到外敌欺负,楚人就会很自然地团结在一起;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总会有那么一群人会勇敢的站出来,他们将挑起为民族命运做不屈抗争的重担,并毫不吝啬的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是楚人保家、卫国、护王的自发行动,是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的天然流露,更是我们的民族之魂。
国难当头,大楚如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