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子反 (2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64、子反 (2 / 5)
        一个人醉不要紧,至少军队指挥枢纽还在,调兵遣将还能正常运转,但此时让楚共王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中军多王族子弟,亲兵素质良莠不齐,军队纪律松散等等,具体表现在他们见主帅子反喝醉了,他们也喝,结果没一个清醒的。

        楚共王见此情景,很后悔没有带申息二师兵力,长叹一声:“天败楚也!”说完也不敢继续在鄢陵待下去,待下去就是等死,马上命令军队在夜色中悄悄撤走了。

        准确说,是逃跑,而且是轻装逃跑,连粮草都来不及带走。

        一次反败为胜的机会就这样放弃。

        如果楚军这次能够有效组织兵力,伏击劫营晋军,趁势进攻晋军大营,很有可能将措手不及的晋军击溃,从而延续楚庄王霸业,再现诸侯来朝的鼎盛局面。

        可惜历史永远没有如果,就好比爱情只剩追忆,没有重来键一样,楚共王因为子反醉酒一事,丧失了称霸中原的最后机会。

        之所以说是最后的机会,是因为不久之后,晋国一颗军事新星迅速崛起,单凭一招就击败楚军,破碎了楚共王的霸主梦,这个人也被后世列为春秋时期最杰出的三个名将之一,第一名是孙武,第二名是吴起。

        第二天(六月三十日)早上,晋军进入楚军营垒,才发现人走营空,此时齐、卫、鲁三国也相继赶来,就像当年城濮之战一样,组团大吃楚军留下的军粮,连吃三天、弹冠相庆。

        鄢陵之战至此结束。

        鄢陵之战是晋楚争霸战争中继城濮之战、邲之战后第三次,也是两国最后一次主力军队的会战。之后,楚国对中原的争夺走向颓势,晋国也陷入内乱,二国对中原诸侯的控制力也逐渐减弱。

        后世对鄢陵之战进行了高度总结,认为此战以晋胜楚败为必然结果,并列举了很多晋国得道楚国失道的理由,并将这些理由借申叔时、郤至等人说了出来,对此,我只能作“事后诸葛亮”的注解。

        我认为此战与前两次城濮之战和邲之战不同,此战没有大赢家,也没有大输家,是一场势均力敌的交锋。

        晋国进入楚营后,中军佐士燮还是不相信楚国已经撤退,反而更显忧心忡忡,他提醒晋厉公道:“您作战经验不丰富,手下的臣子们也不和,怎么能够取胜?您还是要保持对楚国的畏惧啊!”

        打了胜仗,还说这些丧气话,可见晋国上下对楚国的畏惧,并且在战前,齐、鲁、卫军队观望不前,除了家中确实有事(例如鲁国),也不排除对楚敬畏的心里而止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