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62、宋西门之盟 (1 / 5)
“桂枝芳气已销亡,柏梁高宴今何在。春去春来苦自驰,争名争利徒尔为。”——唐﹒骆宾王《帝京篇》
从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卒,至公元前581年晋景公卒的十年间,中原形式从楚国的独领风骚,到目前的晋、楚再次争霸,导致两淮局势动荡不定,吴国的崛起,更使得前景一片茫然。
从晋国方面来说,鞍之一战,齐国大败,其战后遵循周礼的做法,让晋国在诸侯中声望斐然,许多诸侯又重新归晋,形式一片大好,对楚稍占优势。
照这个形势慢慢发展下去,晋国重登中原老大也是板上钉钉的事。
但晋国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永远是老大,结果把一手好牌打烂了——强令鲁国“归还”汶阳之田,引起许多国家的不满;后来又囚禁了郑成公和鲁成公,更加使晋离心离德;到最后更因为秦、狄之忧,眼睁睁的看着楚国蚕食中原诸侯,自己无能为力。
从楚国方面来说,楚庄王死后,楚共王“少主社稷”,重臣专政,霸势转衰,自从蜀地会盟以后,就没起到过好牌。
一方面逼迫申公巫臣叛楚,间接扶持东吴崛起,导致腹背受敌,再无精力北上争霸;另一方面由于权力斗争,导致军队战斗力也有所下降,在以后对郑作战中,竟然多次被郑所败,其素有精锐称号的申、息二师也不敌晋军;最后在调节郑、许关系时措施不当,也导致部分中原与国背楚亲晋。
就这样,两个内政外政都千疮百孔的国家,却始终不忘争霸,导致终年战争不断,江淮、黄淮流域大小诸侯国几乎全部卷入战争,兵连祸结。
受兵火之害最深的,当属地处中原中央位置的宋、鲁、郑等国家,这些国家仿佛成了晋、楚二国的练兵场,谁都可以去场上耀武扬威一番,其饱受战乱的痛苦,无言以叙,非常渴望和平,停止战争。
在这种有强烈和平需求的背景下,迈出第一步的,是晋国。
在晋景公和晋历公政权交替时期,业已开始对秦、楚进行和平试探。
一直以来,晋国始终有同秦修好的愿景,自从一百四十年前的殽之战以后,秦人便同晋人势同水火,之后的令狐之战更是让秦人恼羞成怒,发誓同晋人老死不相往来,往来也是兵戈相见。
一般发这种誓的都是嘴上随便说说,遇上有国家利害的,便会忘得一干二净,大家吃吃饭、喝喝酒,还是老朋友。但是也有例外,比如秦国,一直都没给过晋国机会,直到灭了三晋。
机会也不是没有过,晋景公死后第二年(公元前580年),晋历公刚一上任,便有同秦桓公修好的打算,一厢情愿的约秦桓公在令狐会见,并且早早到达以显诚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