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医缓 (3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61、医缓 (3 / 4)
        医缓虽然名字里有一个“缓”字,但行动上一点也不“缓”,听说晋景公病情后,医缓没有犹豫,也没有考虑秦晋之间紧张的国际关系,毅然而然的背上药箱,不远千里远赴晋国来治病。

        医缓望闻问切后,没有让晋景公出高额的医药费,也没有开天价药,直言其病根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灸不能用,针达不到,药物的力量也没有效果,这病不用治了,治不好。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美丑),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xī险峻)、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上述节选自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之《大医精诚》,乃是中医学典籍中,最早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

        按照现在做法,医缓完全可以给晋景公开点珍贵药材,拿点回扣的,但医缓没这么做,他虽然没读过《大医精诚》,但他做到了“无欲无求”,做到了“一心赴救”,更是成为医者表率。

        晋景公感叹其为人,“厚礼送之”,而医缓,也称为现在良医的代名词。

        我们更从医缓的对话中,了解到了中医早在公元前五、六世纪,就开始形成自己的理论,其成语“病入膏肓”更是为我们熟知。

        退休后一个月(公元前581年六月初六),麦子成熟,晋景公令厨师烹煮,吃之前突然想起桑田之巫预言过,自己吃不上新麦子就会死去,决定好好的证明一下自己不仅可以吃上新麦子,还活的好好的,于是决定排空肚子好好享受新麦。

        就在晋景公心满意足如厕的时候,一不小心脚滑了,跌进厕所里,呛死了。

        晋景公殉难于厕所一事,被列为春秋战国死的最意外的国君之二,另一个是秦武王——举鼎而亡。

        晋景公,姬姓,名獳,历史评价还不错,说他是一个知人善用,有容人雅量的国君。

        在邲之战失败后,晋景公沉著冷静,既不自乱方寸,对外也没有急于雪耻而盲目出兵,而是进行了一系列的内部清洗,先后诛灭了先氏、赵氏两个家族,取得了公族对卿族的胜利,但所有的一切,也都是六卿的相互利用、排挤。

        唯一做的不好的地方就是欺负鲁国欺负的有点厉害,导致诸侯离心;囚禁郑成公也有点不合情理,令郑国存有背晋的意图。

        一个称职的国君,就是死的有点寒碜。

        晋厉公年轻气盛,为了巩固政权,上台后一改晋景公沉著冷静的作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纠集诸侯,再次进攻郑国,郑国见状,忙派大夫子罕把郑襄公庙里的大钟取出来献给晋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