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邲之战(下)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55、邲之战(下) (2 / 3)
        武王克殷而著《周颂》,里面说‘载戢(收藏之意)干戈,载櫜(gāo,也是收藏之意)弓矢。我求懿(美)德,肆于时夏,君王保之。’书中第三章又说‘打仗只是为了和平安定,继承先王的美德而加以发扬才是重要的。’第六章还对‘武’解释道:‘安定万邦,常有丰年。’

        如果我现在让晋国士兵曝尸荒野,这是行强暴之事;显耀暴力让诸侯畏惧,会让战争永远不会消亡;崇尚强暴而年年战争,再强大的国家也会被战争拖垮。晋国虽然败了,但仍然强大,我们一味强暴,如何能够巩固功业?

        违背了百姓的意愿,百姓如何能够安定?没有德行而争霸与诸侯,用什么和谐大众?乘人之危谋取自己的利益,趁人之乱作为自己的安定,如何能丰富财物?圣明的武功具有抑制强暴、平息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功业、安定百姓、和谐大众、丰富财物这七种美德,如果我对晋国用兵而不占其中一项,拿什么来昭示子孙后代?”

        对待弱者的态度,就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是不需要靠强暴来成就伟业的,楚庄王说完,下令将晋国将士尸首妥加埋葬。

        第二天,楚庄王率大军一字排开,漫步走向黄河,旌旗飘扬,战马长嘶,三军将士默默不语,仿佛恒古的先辈在他们耳边窃窃私语,在奔腾不息的河边,矗立,良久,楚庄王一声令下,饮马黄河。

        三皇五帝以道德治天下,夏商周三代则在功名,如今却为了霸主之位闹得不可开交。望着滔滔黄河,渡过去便是晋国,此时乘胜追击,将会逼迫晋国签订城下之盟。

        楚庄王惆帐许久,摇头不语,率大军驻扎衡雍,然后在衡雍祭祀河神,并修筑楚先君的宗庙,向先君庙告捷而后凯旋。

        此战史称邲之战。邲之战的胜利,不单单只是一场战役的胜利,更是楚庄王对文治武功的诠释。

        邲之战的胜利,不仅反映了楚国在军事、政治方面已跃居诸国之首,更由于战后楚庄王彰显品德、遵守礼法的做法,博得了中原诸侯的一致归心,此时的楚国精神,不只是滥杀无辜的强暴主义,而是止戈为武,以德服人。

        同时,楚庄王凭借教一识百而又悲天悯人的智慧和胸怀,荣登霸主之位。

        相比之下,荀林父的日子仿佛过得很煎熬,晋景公也很清楚邲之战的胜负原因不是由于双方军力强弱的悬殊,而是在于双方战争指导者主观指挥上的正误。

        荀林父虽知“不可以战”,却无力驾驭跋扈之将,迟疑寡断,和战不决,临战不备,受制于人,最要命的是在关键档口喊了一句“先济者有赏”,以致失败,这个锅荀林父算是背定了。

        晋景公准备杀了荀林父以严肃军纪。

        此时,士贞子劝谏晋景公不要杀荀林父:“原来城濮之战,晋军获胜后晋文公还是愁眉苦脸,因为成得臣还没死,被困的野兽还要挣扎、搏斗一番(‘困兽犹斗’),何况是一国的宰相?他要来报仇,晋国可是会遭殃的。直到楚国杀了成得臣,晋文公才开始面露喜色,说:‘这是楚国的又一次失败,楚国由此两世都不能强盛了。’

        如今您要杀了荀林父,只怕使晋国也很长时间不得强盛。荀林父处事虽然优柔寡断,但他一心为国——进,想着竭尽忠诚;退,想着弥补过错,是国家的栋梁,怎么能杀他呢?”

        晋景公思考再三,觉得杀了他也会引起晋国政坛的震荡,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一套班子又要支离破碎,几大家族又要争芳斗艳,想想也是头疼之事,便依了士贞子所言,令荀林父官复原位。

        每个人都会遭遇失败,可贵的是失败后的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和接受教训的胸怀,这是比情商和智商更为宝贵的“逆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