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楚穆王 (1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43、楚穆王 (1 / 5)
        浅滩卧龙终得水,倒海翻江立乾坤。

        公元前618年,楚大夫范山向楚穆王建议,目前可以兵伐中原再图霸业,他认为晋灵公年幼,没有领导群臣的能力,群臣也在关心自己的利益,无暇称霸中原之事,正是楚国北进中原的最好时机。

        范山的话说对了一半,晋灵公时年六岁,自然不能领导群臣齐心协力称霸,但是领导群臣的非要是国君吗?晋大夫赵盾就想过这个问题。

        赵盾,赵衰之子,嬴姓,赵氏,名盾,谥号“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指挥家。是晋文公之后,晋国出现的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权臣。

        一般出现“权臣”这两个字,就意味着他的结局不怎么好,因为权势太盛的人大多面临着四种危险:主疑、臣妒、已骄、下谄。不过赵盾除外,他的启蒙老师是重耳,从小就知书达理、温文尔雅,孔子说他“古之良大夫”,是一个对晋国有功的人。

        他的结局也很好,当晋灵公觉得赵盾太强势想杀了他的时候,赵盾堂弟赵穿反而将晋灵公杀了。后来晋景公准备将赵氏灭族的时候,想到了赵盾的功劳,便留下他的孙子延续香火,没有像霍光一样被灭族。

        顺便提一下,他的孙子叫做赵武,是赵氏孤儿的原型。

        国不可一日无君,有君了也要精心治理国家,所以赵盾觉得晋国没人打理了,自己又是中军将,位列六卿之首,理所当然就自己来主政了。显然范山向楚穆王建议的时候没有做好情报工作,但他说的话很得楚穆王赞同。

        公元前618年春,楚穆王听从建议,趁着晋国高层人事动荡、政局不稳之际,派大将斗越椒为将,蒍贾为副将,率兵车三百乘讨伐郑国,自率卫队精兵,扎营狼渊(今河南许昌西),用以声援调度。

        郑穆公得知楚军来伐,忙召集众大夫商议退敌之策,一面派公子坚(后来的郑襄公)、公子龙、乐耳三人为将,告诉他们楚兵不仅善战还很狡猾,让他们率领兵马驻守边关,抵抗楚兵,没有允许不得擅自出关迎敌。一面派人去晋国借兵,准备对楚军来个左右夹击,一举击溃。

        郑穆公从小就被郑文公赶出郑国,在晋国生活了很长时间,是晋文公的铁杆粉丝之一,他也很得晋文公喜欢。有一次晋文公伐郑,要他一起去的时候,郑穆公认为自己虽然流浪在外,但自己还是郑人,不能伐自己的国家,于是向晋文公请辞,晋文公不但不怪罪他,反而夸其不忘祖国,心中更欣赏他(“爱幸之”)。

        郑穆公被晋文公送上郑国国君之位后,对晋国感恩戴德,发誓永不叛晋,晋文公也表示郑国有难,晋国随叫随到。晋国没有食言,后来秦国准备偷袭郑国一事被晋国知晓后,在崤山设伏将秦军尽歼,尽到了做大哥的本分。

        这一次,郑穆公也认为晋国也会及时赶来。

        公子坚三人刚开始倒还听话,任凭楚军如何挑战辱骂,就当没听见一样,闭关坚守高举免战牌。副将蒍贾着急了,认为郑国一定是在等晋国援军,就和斗越椒商量如何将郑军引出城外。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