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25、楚文王 (1 / 7)
公元前678年,楚文王按照和邓祈候的单方约定,邓侯既死,楚文王便出兵收复邓国,将邓国纳入楚国版图,邓国灭。
十年前(公元前688年),从楚国控制邓国开始,楚文王同邓祈候舅甥间关系越发浓厚,母亲邓曼去世后,楚文王经常去舅舅家串亲,看上值钱的东西同邓祈候打个招呼便收入囊中,并分批次的割走大量土地。
邓祈候对楚文王也很舍得,毕竟自己的性命还是给他留下了。
九年间,邓国连同邓国的附属国,被楚国刮占的支离破碎,直到邓祈候去世,楚文王才统帅三军,将邓国完全吞并。
按照常理推算,楚国本次收复邓国,也就是履行一个程序,没必要劳师动众的出动大军,何况还是楚文王亲征,究其原因,还是楚文王另有打算。
占领了南阳盆地,控制了汉阳诸侯,扼住了淮水命脉,楚国进军中原的战略意图越发清晰明朗。
此时,楚国只要把疆域从南阳盆地往北稍微移一点,占领一个国家,便能将南阳盆地作为军事缓冲要地,进可伐中原,退可守南阳,虽万千兵甲,但游刃有余。
再介绍这个国家之前,我们先重温一下中国地理。
中国历史同中国地理息息相关,只有熟悉了中国地理,才能明白历史上那些伟大君王的卓越成就和战略意图。
虽说春秋无义战,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便可以打来打去,但各诸侯也不是乱打一气,只有集中有限的兵力,占据优势的地理位置,才能达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从而扩大版图、安心发展。
这个具有优势的地理位置,我们一般称为“兵家必争之地。”
我们先把地图打开,在息国(今息县)和蔡国(今上蔡)之间连一条线,这条线正好位于桐柏山东侧,把南阳盆地进出中原的口子封堵了一半。
再将这条线做一条延长线,向北延伸,不用画太长,终点不要越过黄河,画到一座山的山脚即可,这座山叫做伏牛山,为秦岭东段的支脉。
这个国家和伏牛山有点关系,当然也别指望楚文王能愚公移山,将伏牛山推平后纳入版图,我将要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你刚才画延长线终点提笔的地方——郑国(今新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