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4、春秋 (2 / 3)
借此机会,我们横向对比下两个领导的情况。
周幽王弟弟姬余臣——年纪比周幽王小,大概二十岁刚出头,年轻,有活力,不过人品不怎么好,《春秋左氏传》说“携王奸命”。不论姬余臣奸不奸,但在当时却视为正统,十余诸侯国都承认其合法身份,包括齐国和楚国这样的大国。
战国楚简《系年》称周携王为“惠王”,不用周平王所赐恶谥“携王”,也说明楚国与周携王的友好交往。
故太子姬宜臼——关于他当时的信息很少,当时信息很少的原因不是史书没记载,而是年纪很小,没做什么事情,如果按照幽王十五岁结婚来推算,姬宜臼当时也就十岁上下。
史书说周平王叛国弑君是不严谨的,小孩子干不出这样的事,叛国弑君这些都是申候串通犬戎干的。当时的申候也只是打算教训下周幽王的,起到敲打提醒的作用,没想到犬戎用力过猛,一下子把西周打没了,申候也成万夫所指,所以姬宜臼继位天子,被很多诸侯国不齿。
话说回来,姬宜臼年纪小也有自身优势——比较听话,好哄。晋国、秦国、郑国等国家就紧密围绕姬宜臼身边。尤其是郑国郑武公,时刻跟随着姬宜臼,有什么方针政策就借周平王的身份说出来,收效很大。
郑武公的做法,总结成现在的流行语叫做——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当年玩的都是郑武公玩剩下的。
公元前770年,郑武公觉得周平王待在申国不是长久之计,应该建立自己的基业,镐京就不去了,摧毁严重不说,犬戎还时不时的跑去看看,便打算前往成周立国。关键是成周离郑国也很近,郑武公可以时常去关心周平王的成长。
于是周平王在晋国、秦国、郑国和卫国的护送下,东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建都,史称东周。
东周开始的这一年,便是春秋时期的开端。
一个诸侯相互之间不断进行兼并和纷乱的时期。
周平王也为了感谢四国的护送,给与了不少的好处。
分封卫国为公爵,为一等爵位。
在所封之国中,卫国只要虚名,封地索要甚少,后期树敌不多,是生存时间最长的周代诸侯国,孔子都点赞“卫多君子,其国无患”。
任命郑武公担任周王室的卿士。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