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姬昌 (1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3、姬昌 (1 / 5)
        继续讲之前,有必要将商末西周的事情用冷淡风大致的浏览下,因为楚国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的兴起和灭亡与之密切相关,从熊渠僭越称王“不服周”的我是蛮夷我怕谁的二杆子精神,到大楚庄王的“德立、刑行、政成、事时、典从、礼顺”的全盘礼仪化,无不受中原文化的影响。

        诸如此类还很多。

        首先出场的就是大商最后一位君主——帝辛。

        公元前1075年,三十岁的帝辛继任殷商王朝第三十一代天子。

        三十岁年纪正是意气风发,事业打拼的黄金时期。走马上任的帝辛也不例外,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个满目疮痍、内忧外患的帝国重新焕发青春。

        不过我们这位帝辛运气实在不好,按照竺可桢先生的说法,他刚继位就碰上了小冰河期,专业的说法是“仰韶温暖期后的第一个寒冷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

        第二次小冰河期发生在东汉末年、三国、西晋时期。

        第三次小冰河期发生在唐末、五代、北宋时期。

        第四次小冰河期发生在明末清初时期。

        上述三个时期有一个共同点:社会动荡、改朝换代。

        造成这种动荡的主要原因是寒冷。气候寒冷造成水循环不畅,水循环不畅导致干旱缺水(“年雨土于毫”),干旱缺水导致粮食减产没吃的,没吃的就要去抢,抢的人多了社会治安便不好了,社会治安不好了便引起社会剧烈动荡了,社会剧烈动荡了就慢慢演变成了战乱。

        长期的饥荒,造成战乱无限制扩大。

        战乱无限制扩大就造成人口锐减,商末时期锐减多少人口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从有记载的来猜测:东汉末人口是六千万,到西晋时仅剩七百七十万,减员87%;唐末人口也是六千万,至北宋初期只剩两千万,减员67%;明末人口一亿二千万,幸好有郑和下西洋时带回来的土豆、红薯和玉米等抗旱高产作物以救命,至清初时剩五千多万,减员58%。

        所以说我们要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但是帝辛没精力考虑环保的事情,他目前很烦恼,因为东夷来打劫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