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章 优势与弊端并存的大明水师 (5 / 7)
而且由于水军兵种的特殊化,为了断绝地方上的利益纽带,朝廷又规定所招募的部队都必须到异乡服役。
比如将相对内陆的山区壮丁,雇佣到沿海地区作战;又将广东沿海的海员,招募到福建去对付倭寇。
在戚继光的戚家军成功的同时,各种类似维系模式的军队,成为了明朝控制沿海的中坚,但其中的绝大部分,又根本无法获得戚家军才有的待遇。
譬如俞大猷平定的那场柘林水兵兵变,就是因为水兵不满于军中待遇低下,这才在接到俞大猷的北上调令后,立刻决定发起哗变。
到了万历一朝,这种情况在东南沿海地区变得极为突出。
沿海各省地方供给水军士兵的粮饷,原是出自两税征解麦米、渔税、商税、屯粮、盐利、课钞等地方税收。
一旦地方上出现偷税漏税、虚冒支领、征解不及时等现象,水军就会被拖欠军饷。
而这几种现象,在晚明又常常在沿海各省出现,因此水兵的招募和补充往往是一个难题。
到了嘉靖时期,各地开始普遍采用行营哨制,也就是抽调卫所军来补充营军。
卫所抽调出来的战士,在营中即为兵,如果战备结束,回到卫所,则仍然为卫所军。
虽然在营哨制下,官员管理人数的减少使得其更加便于管理,同时更加便于灵活的作战,但这种制度离建设战斗力强的先进水师目标却有一定差距。
“洋人都还没开这口呢,老娘娘倒先担心上了。”
朱翊钧淡笑道,
“再者,募兵治军无非是正清税源和清查虚冒军丁这两项,别的还能有甚么?”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