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17章 调研关中水利
关中地区之所以沃野千里农业发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里有丰富的水源,有了黄河的有效灌溉,这里的农业就可以摆tuō靠天吃饭的不利局面,当然农业能得到有效灌溉还得益于在先前修建的各种水利工程,关中平原西起宝jī,东到潼关,北抵北山,南达秦岭,面积约34000多平方公里.由于黄河最大支liu渭水自西向东liu经全境,所以又称渭河平原.它由黄土沉积而成,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无霜期较长,180—200天,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但降雨量较少,多年平均在500—700毫米间,又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特别是春播的需要.为了发展关中农业,必须发展水利,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相继在这里凿成郑guo渠,白渠,成guo渠等一批重要的灌溉工程.
最早在关中建设大型水利工程的,是ZHANguo末年秦guo穿凿的郑guo渠.当时所以要兴建这一工程,除上面所说的自然条件因素外,另一个因素是政治军事的需要.
ZHANguo时,我guo历史朝着建立统一guo家的方向发展,一些强大的诸侯guo,都想以自己为中心,统一全guo.兼并ZHAN争十分剧烈.关中是秦guo的基地,它为了增强自己的经济力量,以便在兼并ZHAN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很需要发展关中的农田水利,以提高秦guo的粮食产量.
韩guo是秦guo的东邻.ZHANguo末期,在秦,齐,楚,燕,赵,魏,韩七guo中,当秦guoguo力蒸蒸rì上,虎视眈眈,yu有事于东方时,首当其冲的韩guo.却孱弱到不堪一击的地步,随时都有可能被秦并吞.公元前246年,韩桓王在走投无LU的qing况下,采取了一个非常拙劣的所谓"疲秦"的策略.他以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员郑guo为间谍.派其入秦.游说秦guo在泾水和洛水(北洛水,渭水支liu)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表面上说是可以发展秦guo农业,真实目的是要耗竭秦guo实力.
这一年是秦王嬴政元年.本来就想发展水利的秦guo,很快地采纳这一you人的建议.并立即征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任命郑guo主持.兴建这一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韩guo"疲秦"的阴谋败露,秦王大怒,要杀郑guo.郑guo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嬴政是位很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认为郑guo说得很有道理.同时,秦guo的水工技术还比较落后,在技术上也需要郑guo,所以一如既往.仍然加以重用.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人称郑guo渠.
郑guo渠是以泾水为水源,灌溉渭水北面农田的水利工程.它的渠首工程,东起中山,西到瓠[hu胡]口.中山,瓠口后来分别称为仲山,谷口,都在泾县西北,隔着泾水,东西向望.它是一座有坝引水工程,全长2300多米.其中河chuang上的350米,底宽尚有100多米,顶宽1—20米不等,高六米,当年这一工程是非常宏伟的.
关于郑guo渠的渠道,它位于北山南麓,在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白水等县二级阶地的最高位置上,由西向东,比降为0.64/00,沿线与冶峪,清峪,浊峪,沮漆(今石川河)等水相交.将干渠布置在平原北缘较高的位置上,便于穿凿支渠南下,灌溉南面的大片农田.可见当时的设计是比较合理的,测量的水平也已很高了.不过泾水是著名的多沙河liu,古代有"泾水一石,其泥数斗"的说法,当代实测,为171公斤/立方米,郑guo渠以多沙的泾水为水源,这样的比降又嫌偏小.比降小,liu速慢,泥沙容易沉积,渠道易被堵塞.
渠建成后,经济,政治效益显著,用注填阏(淤)之水,溉舄[xi戏]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名曰郑guo渠."一钟为六石四斗,比当时黄河中游一般亩产一石半,要高许多倍.
西汉定都长安,关中是京师官吏,军队,百姓等以粮食为主的生活必需品的主要供给地.西汉重视开拓西北边疆,关中又是拓边的基地,肩负着提供粮秣的重任.因此,西汉一代,特别是汉武帝在位期间(公元前140—前87年),为了满足各方面对粮秣等的需求,除凿漕渠,从东方运粮入关外,更主要的是在关中增建灌溉工程,以扩大水浇地面积,增加当地的粮食产量.这就在关中形成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兴建水利的,在短短的几十年中,穿凿了龙首渠,六辅渠,白渠,成guo渠等大批农田水利工程.
西汉关中灌渠的穿凿,以龙首渠为较早,约在汉武帝元狩到元鼎年间(公元前122—前111年).当时有一位名叫庄熊罴的人,向皇帝上书,反映临晋(今大荔一带)人民的要求,希望开一条渠道,引洛水灌溉重泉(今蒲城东南)以东10000多顷盐碱地.武帝采纳这一意见,发兵卒万余人担任凿渠任务.他们自征县(治所在今澄城县西南)向南开渠,到商颜山(今铁镰山)麓,由于土质疏松,穿凿的明渠渠岸极易崩塌,改用井渠结构.井渠由地下渠道和竖井两部分组成.前者为行水LU线,后者便于挖渠时人员上下,出土和采光.最深的竖井达40多丈.由于凿渠时挖出许多骨骼化石,当作龙骨,所以称为龙首渠.渠道挖.[,!]通后,由于解决不了塌方问题,溉田效果并不显著.但却创造了先进的井渠技术.
六辅渠是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由左nei史倪宽主持兴建.规模不大,为六条辅助xìng渠道的总称.后人认为它是引冶峪,清峪,浊峪等小水,灌溉郑guo渠上游北面的农田.这些农田地势较高,郑guo渠灌溉不到.六辅渠建成后,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工程的作用,他又规定了"水令",六辅渠建成后第16年.即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动工穿凿白渠.这一工程由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和主持.渠首也在谷口,渠道在郑guo渠南面,向东南liu.经池阳(治所在今泾阳县西北),高陵,栎阳(治所在今临潼县东北).注入渭水.长200里,灌溉郑guo渠所不及的4500余顷农田.白渠建成以后.谷口,池阳等县因为有郑,白两渠的灌溉,便成为不知旱涝的高产区.??
白渠的溉田面积虽然远比郑guo渠小,但是由于它的比降较大,远比郑guo渠合理.因而不像郑guo渠那样易被泥沙堵塞,在历史上白渠长期发挥作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含泥量高,可以压碱肥田,在短期nei确实效果显著.但不能只见优点不见缺点,从长远看,年长月久后.容易淤高渠道和农田,导至田高于渠,渠高于泾,势必破坏整个灌溉系统.
西汉时新建的关中地区另一重要农田水利工程是成guo渠.它建于何年.何人主持这一工程,建于武帝在位期间.这是一条以渭水为水源的大型灌渠,位于渭水北面,渠首在郿县境nei,傍渭水向东,经[li离](治所在今扶风县东南),槐里(治所在今兴平县东南)等县,渠尾接上林苑的蒙茏渠.成guo渠的长度略小于白渠,溉田面积约万顷左右,是白渠的一倍以上.后来还一度发展成关中最主要的灌溉渠道.上林苑在咸阳西面,周300里,跨渭水南北,是秦汉时帝王射猎游乐之所.蒙茏渠属皇家园林中水道,供浇园,dang舟等用途.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关中水利一直由三大渠系组成,即以泾水为水源的引泾渠系,以渭水为水源的引渭渠系,以洛水为水源的引洛渠系.可以说西汉时期这三大渠系已经基本形成了.除上面所举一批著名的灌溉工程外,武帝时,还在渭水南面建成一批小型的灌渠,如灵轵渠,违渠等.它们以发源于南山的山溪水为水源,灌溉渭南的农田.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