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1997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 1997
  1997!90年代的尾声,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与世长辞、重庆直辖成市、香港回归......我们的故事,就得从1997年讲起。听到了,请回答,1997。

  1997,丁丑年,小暑。在川J的一个小乡村,随着“哇”的一声孩子啼哭声,一个家庭迎来了一个新成员。本来这个孩子单名一个“跃”字,“6月间出生的娃儿都很烦人”村里老一辈的人说,男孩,不能太烦了,于是取名含一“文”字。蒲松龄《聊斋志异》:“太守愕然曰:‘此名士之子;温文尔雅;乌能作贼!’”,温文尔雅,我们就姑且叫他温文吧。温文的名字由来就是如此,算命先生说温文五行缺水,遂想改“文”为“雯”,以雨字头来弥补五行缺水,但“雯”显得太女性化,于是放弃了改名,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温文出生在的小乡村,那个时候并不富裕,温文的家庭,也只是普通家庭而已,家里独子,所以爷爷奶奶对其也算宠溺。爷爷是铁路的退休工人,每个月有点退休工资,所以在那时候日子还算过得去。川J的小乡镇,并不像城市里面这样繁华,天天街道上都人来人往。但是劳动人民总是要处理自己的农产品的,手艺人总是要靠自己的独家手艺生存下去的,于是乎形成了集市。但是,这种集市并不是天天有,而是根据日期来安排不同地方的集市,类似于今天的限号,只不过没有明文规定,大家都约定俗成了。

  温文所在的乡村是在尾数为1、4、7的日子赶集,当地人也称为“赶场”,其中1、4结尾为小场,间隔3天,7结尾为大场,间隔4天,每次赶场都是上午半天,中午大家都收摊回去吃饭了,下午也基本上没人出摊了。劳动人民都爱热闹,一到赶场,街道上的人熙熙攘攘。在去赶场的路上,路过熟人家门口,也会吆喝一句走去赶场作为邀约,主人家也会以“先去着,我马上就来”、“这么早,来吃饭”作为回应,这是劳动人民特有的朴素与热情。有的来一大早,就为了占到一个容易叫卖的地方,毕竟这半天的收成好坏可都在这了。也有的手艺人有固定的摊位,不需要叫卖,自己的摊位就是招牌,比如街上卖饼的,那种饼也叫锅盔。卖的锅盔主要分为凉面锅盔、盐锅盔、鲜肉锅盔几种,一般这种卖锅盔的地方也单卖凉面,都是现做现炸现烤的。一般这种手艺人都是哪里有赶场就去哪里,做得久了,有了口碑,不用大肆宣传,甚至有的牙尖的人为了吃上这么一口,专为他而来赶场。

  巴蜀大地,天府之国。四川地势呈盆地,湿气重,这也造就了四川人爱吃辣的天性。不仅仅是对于吃辣,四川人大多数对吃的都情有独钟,放在现在,那就叫吃货。毫不例外,温文也是这么一个吃货,而且这种吃货性质从小就表现出来了。还不满一岁,话都还不会说,奶奶赶场回来买了锅盔,温文一个劲儿伸手说出让人勉强听得清楚的两个字:“要点儿...要点儿...要点儿...”。奶奶对其是极为宠爱的,但是这个年龄阶段的温文是肯定不能吃的,奶奶只得带着无奈的话语“幺孙啊(孙儿),你还吃不得啊,等你长点儿,奶奶给你买。”只是后来,温文再也没有能等到奶奶的锅盔......

  周岁,抓周,这种习俗,在民间流传已久,是小孩周岁时对前途和性情的一种预测仪式,也是第一个生日纪念日的庆祝方式。温文抓的是一根毛笔,按老一辈的话来说,这个小孩是能读出来书的。其实不论抓的是啥,老一辈的人总有一套说法,表达对抓周者未来的生活的美好希冀,是期望更是鞭策,别人信不信我不知道,至少温文后来是相信了。看相,玄之又玄,不过还真有这么一点儿准,算命先生给温文看相说他体弱多病,小时候不好养活,但是长大了就好了。温文也没让算命先生失望,小时候的确体弱多病,深更半夜往医院跑是常态,和医生都能混个脸熟,现在碰见都还能自然的打个招呼聊聊家长里短。

  终于是熬过了免疫力最为低下的阶段,这时温文两岁了,体内各种抗体也都有的差不多了,可以靠自己的免疫力在这个世界生存下来了。温文该去幼儿园了,剩下的故事,下回再见分解,我继续讲,你就当个听书人吧。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