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四零五忽闻羽檄传来急五
目光短浅之辈总是占据了主liu,召蒙古八旗再次入关的呼声越来越高。他们不相信现在的清廷属于外强中干,坚信“满万不可敌”的神话。至于蒙古人需要的粮草辎重,关nei如此富饶,让他们自取就是了。
蒙古人对于打劫这种事也是驾轻就shu,实际上还是满洲人的老师。在满洲崛起之前的数百年间,蒙古人一直在从事这个行当。
崇祯**的秋天,这些雄心勃勃的成吉SI汗子孙再次踏入关nei,却有些受骗的感觉。
好东西基本都被满洲人抢占完了,更悲剧的是,满洲人占据了那么多村落土地,竟然还不管饭。
有些蒙古部族不敢得罪满洲人,怀着一腔怨气又回塞外草原去了。有些蒙古人却是毫不在乎盟友的利益,即便是满洲人的村子也一样放手劫掠。满人虽然不满,但真正受苦受难的还是汉人。
这无疑是帮了朱慈烺的大忙,越来越多人的参与到义军队伍之中,为官兵引LU报信。
《虎贲报》和《皇明通报》开始借此机会宣扬“民族guo家”的概念,灌输民族认同感和guo家认同感。
朱慈烺曾经认为民族guo家是二十世纪产生的政治概念,与效忠帝王和帝室的传统guo家不同。然而穿越之后,他才发现社会科学果然不可能和自然科学一样做到jing确分割。社会主liuSIchao之下,还隐藏着各种暗liu。
在主liu还是效忠皇帝的时代里,早就有人高呼自己是“guo家之臣”而非“一姓之臣”。而且儒家强调的效忠君主,是有条件的效忠。一旦君主失去了被效忠的条件,就成了“du夫”。这也就是孟子对汤武革命的看法:闻诛一夫,未闻弑君。
如果回顾整个大明的政治生tai。正是这种忠臣与guo家天下之臣的矛盾xing格,让皇帝与文官集团屡屡爆发“ZHAN争”。
华夏的忠君传统已经浸yin到了骨子里,不需要朱慈烺再刻意灌输。面对阳明心学兴起之后对皇帝的冲击,必须给人寻找第二选项。
所以民族guo家就是最好的第二选项。
即便某些人不乐意见到朱皇帝坐天下,但你身为汉人,就该为同族尽力。
从近chu说。这给了闯逆、献贼各部一个台阶,让他们回到朱明旗帜之下,一同抵yu外辱。对于那些变节降清的人而言,也有了一丝侥幸:虽然对不起朱皇帝,但好歹还没做对不起汉人百姓的事。在被打成汉jian之前,回头还来得及。
从远chu说,这也是为自家留条后LU。遗传基因是最靠不住的,万一日后哪个儿孙脑残,好歹还能退到君主立宪制度上。不至于被人赶出紫jin城。
在发起了第二轮“guo家教育”之后,秦liang玉请求觐见。
“殿下,臣实在是有些疑huo。”秦liang玉单du请求觐见,这算是比较少见的qing况。她相信自己有义务对当前军中的SIchao加以汇报——她还不知道军中早就有个十人团的组织。
“秦督尽管说。”朱慈烺与重臣见面时总是以家人礼相待,这也算是继承了崇祯的优liang传统。实际上在如何扮演一个传统帝王角se上,朱慈烺从崇祯身上借鉴了许多。
“在推广guo家天下一说时,许多兵士颇有抗拒之心。”年过古稀的秦liang玉说话低缓,声音坚定:“他们坚持认为自己效忠的就是殿下您。至于guo家却与他们太远了。”
朱慈烺笑道:“那是他们自己没想透。他们为何会忠心于我?因为我是皇太子,大明的储君。他们效忠于我。其实就是效忠于帝室。效忠帝室,不就是效忠guo家么?须知,帝室正是guo家表率。太祖高皇帝是亿兆百姓用鲜血和xing命推出的真命天子。当年太祖的旗帜就是汉人反抗蒙元暴政的旗帜。如今大明的赤旗,仍旧为天下百姓而动。秦督以为是不是这个道理?”
秦liang玉觉得有点绕,只听朱慈烺又道:“所以效忠帝室就是效忠guo家,保卫guo家也就是保卫帝室。帝室与guo家名虽有异。其实一样。正是因为guo家太大,百姓见不到,才需要帝室作为代表,引导所有人为了咱们共同的土地、财富奋勇前行。”
“殿下,如何不直说忠君呢?兵士都是不曾读过书的粗人。说这么多怕他们想不明白。”秦liang玉直言道。
“并行不悖。”朱慈烺简单道:“现在没读过书,未必将来不会读书。想在想不明白,未必将来也想不明白。其实这事不是要以guo家天下取代效忠帝室,而是一个补充选择。无论是为了效忠于我,还是效忠圣天子,或是大明百姓,乃至天下芸芸众生,抑或太微星君……归根到底一句话:咱们不是为了自己在拼杀,而是为了一个信念!秦督应当听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秦liang玉突然鼻根有些发酸。她想起当年丈夫被宦官陷害,死在牢中;想起子侄yu血奋ZHAN,死在辽东;想起自己古稀起兵,辗转三千里……这是为了什么?只是为了见过两面的皇帝?恐怕不尽然。若说是为了大明百姓,秦liang玉自己也没这个意识……恐怕只是为了幼年时父亲在她心中种下的“忠义”二字。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