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心斗角的春秋残局 (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春秋第二百三十年) (1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勾心斗角的春秋残局 (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春秋第二百三十年) (1 / 4)
        春秋,自上一个时代的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以晋国六卿开始走上了分裂为标志,终于走上了孕育新的世界格局的道路。

        此时的楚国已经江河日下,新兴的南方霸主吴国,虽然是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形势,但是由于没有处理好与越国的关系,终于象当年的齐国齐桓公一样,变成了昙花一现的结局。

        所以,北方以晋国为代表的中原诸侯体系,随着霸主晋国的内乱,演变成了一团乱麻,重新整合。

        因此,晋国政坛的纠纷,也成了诸侯们相互攻伐的爆发点。

        南方大乱之后,北方也开始大乱了。

        南方的乱局体现在“吴楚争锋”的主要矛盾上,北方的乱局就是体现在晋国“六卿之乱”的肇始上。一个是从外部发生裂变,一个是从内部发生裂变,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吧。

        晋国的乱局,从表面上来看,起源于晋国赵氏宗主赵鞅,因他没有处理好自己家族内部与邯郸午之间的纠纷,从更深一层的意义上来考虑,赵鞅杀害邯郸赵午的行为,肯定不会就单纯的因为赵午对他的不尊敬,而是两个赵氏宗枝之间的斗争吧。

        不过,赵鞅杀赵午的事件,无论起因是基于何种的原因,但肯定会有一个恶果,那就是,这一下子导致了,另外两家与邯郸午有姻亲关系的范氏和中行氏的反对,原来是赵氏内部的事情,变成了家族之间的事情。于是,赵鞅就受到了这两家的围攻。

        晋国的政治局面开始发生动乱。

        赵氏是晋国自晋文公开始就成为重要家族的重要一卿,政治势力盘根错节,就是在赵氏惨案中几乎被灭门的状态下,仍然得到的恢复,重新死而复生,这是多大的势力和渊源。尤其是现在的韩氏和魏氏宗主的先人,都曾经在赵氏手下为官,是后来从赵氏家族中分离出来的新家族。所以,赵、魏、韩三家,是有很深根源关系的三家大族。

        再加上一直与中行氏有纠纷的智氏,很快,在这个两家攻赵的情况下,其他三家“智氏、韩氏、魏氏”秘密的联合到一起,并勾结了赵氏,形成了四个家族对抗两个家族的态势,并且将范氏和中行氏赶出了晋国。

        从此,四家开始踏上了征伐范氏和中行氏之路。

        实际上,晋国的这个分崩离析的状态,也是六卿制度所带来的必然痼疾遗患,就像是鲁国的“三桓”专权痼疾一样,表面的争斗,永远无法掩饰内在的政治缺陷必然性。

        上面所讲述的内容,已经在上一个时代“晋国内乱”中,有了详细的介绍,再次不再赘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