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理想:堕三都(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春秋第二百二十五年) (1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孔子的理想:堕三都(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春秋第二百二十五年) (1 / 4)
        既然前面说到了孔子,我们就再讲讲孔子的另一个故事:堕三都。

        因为这个故事直接和孔子的流亡有关系,也解释了鲁君和“三桓”之间的激烈政治斗争的情况。

        至于这个“堕三都”的年代,是发生在鲁定公十二年期间,也是发生在这个阶段的鲁国大事。

        前面说了,鲁国的“三桓”政治势力盘根错节,三个宗族分别都有自己的采邑,也就是宗族自己的都邑,也就是家族根据地的意思,统称为:三都。即:季孙氏的“费邑”、孟孙氏的“成邑”、叔孙氏的“郈邑”。

        这都是“三桓”各家宗族的根据地。

        周朝有一条规定,贵族诸侯的城墙高度不得超过18尺,超过了就是违反了规矩,其实目的就是为了防范他们据城造反,也便于征伐者的攻取,因而建立了这条规定。

        但是,随着周王室的衰落,一些诸侯和卿士、贵族早已经打破了这个制度,纷纷的加高、加厚、加大自己采邑的城墙防御。这样一来,不但违反周王朝的法律的规定,其实,对于宗主管理也可能带来一定的困难,体现在鲁国“三桓”身上,他们的都邑都是存在着超建的违章部分。

        所谓的“堕三都”,不是完全的将都邑的城墙拆毁,那也不对,而是拆掉都邑城墙多出18尺的违章部分。

        因此,后来有些和影视作品,在反映这段故事的时候,表现的确是拆掉整个的城墙,这是错误的。

        遵守礼制本身是个硬性的规定。

        但是,这里面就有了一个问题,如果严格按照周礼的规制,虽然保证了鲁君君王的统治权威,维护的周礼的规定,拆掉了三都多余的部分,但就必然会造成城墙的防御弱点,这样的一个情况,对于都邑位置在国内中心地带的贵族来说,还可以理解。可是,如果卿士贵族的都邑,若地处国家的边境地区的时候,就完全不一样了,在那样一个战乱横行的年代里面,各国诸侯又时刻面临着外部侵略的发生,削弱了边境城邑的防守力量,到底是维护君权重要,还是维护国家国防力量重要,这真是一个很难解决的矛盾问题。

        孔子只想到了周礼,没有想到这些矛盾。

        当年,鲁昭公十二年,季孙氏的家臣南蒯之乱,就是占据了季孙氏都邑“费邑”作乱,给季孙氏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到了现在的鲁定公十年期间,叔孙氏“郈邑”也发生了动乱,此时的叔孙氏宗主武叔和孟氏宗主孟懿子,一起联合攻打叛乱的郈邑,连续两次都没有攻打下来,最后还是驷赤忽悠,才吓跑了叛乱的侯犯,并且,经过洽谈,齐国才将郈邑又还给了鲁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