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华、向之乱” (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春秋第二百零一年)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宋国“华、向之乱” (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春秋第二百零一年) (1 / 2)
        上回儿已经说了:楚国的太子建,运气太背了,他的死,虽然和自己不能很好的处理晋国和郑国的关系有关系,也和自己积极的参与了垫付郑国的阴谋活动有关联。

        不过,这都是从太子建自身上找原因的结果,如果从当时的大环境来说,当时太子建所投奔的宋国,如果没有发生动乱,也许太子建就不用辗转到郑国,也不会流亡到晋国,也不会死的稀里糊涂了,可开始没有那么多的“也许”,因此当时宋国的这个动乱,也是需要我们索要知道的信息。

        从当年楚太子的出逃轨迹来看,最早开始,他是逃亡到了宋国,因为宋国不是楚国的盟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不被出卖,计划很好,但是运气太坏,恰巧太子建赶上了宋国的“华、向之乱”,才后续发生了再次跑到郑国的演变,历史在里,拐了个弯子,导致发生了后续一些列的变化。

        否则,太子建完全可以在宋国安定下来,也许他的人生轨迹就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宋国的“华向之乱”是怎么回事儿?

        其实,这也就是各个诸侯国内的君权和公族之间的权利争斗问题。宋国的官制,也是六卿制度,最重要的是以下六卿:右师、左师、司马、司徒、司空、司寇。

        宋国的六卿之间,没有固定的高低之分,只有职位上的分工。例如:右师华元、司城子罕、左师向戌,都曾担任执政官。因为宋国的历代国君都会遗留产生大量的公族人员,所以,国家的职位就十分的紧张,只好扩充编制,大家都分杯羹,因此,宋国将原来的司寇,分为大司寇与少司寇;原来的司马,分为大司马与少司马;再增加大宰与少宰两个新官职,一下子就变成了六卿。

        但国家的编制不能无限制地扩充下去,可是公族却在不断地产生。最要紧的是,国君为了强化自身的控制力,试图将与自己血缘关系较近的兄弟、堂兄弟们加入卿的行列。而原本传统的世卿家族,自然也要奋力保住自己已经拥有的位置。

        这样一来,矛盾的焦点就出现了,宋国的国君与新公族组成攻方,各家旧公族形成守方,在宋国的六卿制度稳定了近百年之后,又展开了一次殊死的搏斗。

        现在的宋国,君臣矛盾,已发展到难以调和的地步了。

        宋元公名佐,是宋平公之子,春秋时期宋国的第二十七任国君,公元前531年-公元前517年在位。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其即位已经十年了,宋元公为人不讲信用,私心很多,而且讨厌宋国的华氏、向氏二族。

        国君正在一步步地展开着削减权臣家族的计划,而且略有成效,如果这样下去,华氏和向氏二大家族,肯定会坐以待毙,这就是很严峻的形式。

        华氏家族的族长华定、华亥兄弟,与向氏族长向宁商议:

        “再这样下去,我们二个家族,早晚都得死在国君手里,咱们何不先发制人呢?既然国君想剪除我们的势力,那么我就就先杀了国君的亲族,剪除他的羽翼,即使失败了还可以流亡,流亡总比死要强些吧。“

        三人谋划已定。

        前522年初夏,华亥对外诈称得病,宋国也是礼仪之国,执政大臣生病,群臣们自然要来探望,这是基本的礼节,在探望的群臣中就包括宋元公的那帮兄弟们。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