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投降,中行氏伐鼓(鲁昭公十五年,前527年,春秋第一百九十六年)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受投降,中行氏伐鼓(鲁昭公十五年,前527年,春秋第一百九十六年) (1 / 2)
        楚国经过这一阵子的动乱,算是安定下来了,进入到了休养生息的状态。但是另一个霸主晋国最近在忙活什么?这也是我们索要关心的问题,毕竟目前的格局中,两个大哥级别的国家缺一不可。

        此时的晋国仍在进行着演变。

        晋国的演变和鲁国的演变,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鲁国是“三桓”的演变,而晋国是“六卿”的演变。

        春秋时期晋国六卿,初始于晋文公重耳建立三军时而开始形成。晋文公建立三军体系,每军设将、佐各一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

        其中,中军将为正卿,执政晋国,这六卿出将入相,掌管晋国军政所有的大事,是中国最早的“议政王大臣制度”雏形。也是晋国重要的贵族体系制度,因此,历史上总是说:楚国出的是君王,晋国出的是将相。

        晋国六卿采用世袭制,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世族所把持,大家轮流坐庄,此长彼消,他们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分配权利,这六卿出将入相,连续十几代人在晋国大旗之下,轮流执政,形成了晋国一个政治制度的特色。

        之前的故事,我们已经说过了赵氏、郤氏、栾氏、范氏的兴旺,当历史进入到春秋后期的时候,中行氏开始一枝独秀,脱然而出了。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中行氏”家族的故事。

        中行氏,春秋时期晋国六卿之一,前632年成立,前490年败亡。

        中行氏的直系先祖是中行桓子荀林父。

        荀林父,姬姓,中行氏,名林父,因中行氏出于荀氏,故多称:荀林父,谥号曰桓,史称中行桓子。荀林父为纯臣荀息长孙,大夫逝敖之长子,荀首之兄长。

        这个荀首,也是智氏的开始祖先,历史称谓智庄子,荀首为纯臣荀息幼孙,大夫逝敖之幼子,荀林父之弟。

        所以,哥哥中行桓子荀林父和弟弟智庄子荀首,都是一家人,但是哥哥开启了“中行氏”家族,而弟弟开启了“智氏”家族。所以中行氏和智氏都是一个老祖宗,寻根溯源,都是一家人,他们占据了晋国十几个家族中的二个席位,也是六卿的重要一员。春秋末年,智氏一跃成为六卿之首,这才上演了赵、魏、韩三家对抗智氏,出现了三家分晋的局面。

        中行氏的这一枝子,从荀林父(中行桓子)开始,经过了荀庚(中行宣子)、荀偃(中行献子),传到了荀吴(中行穆子)的时候,已经到了目前的历史阶段。

        也就是说,现在中行氏的大哥是荀吴,号:中行穆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