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三桓”的形成 (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春秋第一百九十三年)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鲁“三桓”的形成 (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春秋第一百九十三年) (1 / 3)
        这几年里面,鲁国也不太平,国内发生着政治上的演变,鲁国最大的问题就是“三桓”的形成,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到这这一年,就越来越明确了。

        我们可以理顺一下“三桓”形成的过程。

        鲁国政权,自从进入本章的昭公时代后,就开始被“三桓”把持,这已经是鲁国一个难以解决的痼疾。

        之后,在鲁昭公二十五年的时候,宋国的宋元公,曾经有过一段对于鲁国国君和“三桓”之间的精辟分析:

        鲁国的国政,此时在“三桓”中的季氏的手中,已经是传承三代了,季氏把持朝政。鲁国国君丧失权利也已经历了四位国君,形成了君弱臣强的局面,在国君没有民众的拥护,而能够实现自己志向的,在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的。因此,国君才以此来镇抚人民,根据《诗经,大雅·瞻卬》中:“人之云亡,心之忧矣”的解释:良臣百姓皆逃亡,心之忧愁填哀伤。

        所以,鲁国国君丧失了人民的支持,怎么能够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还是安心等候老天爷的安排吧,轻举妄动就是自找麻烦。

        可见,宋元公看的很透。

        可是,鲁国的国君鲁昭公并没参悟这个道理,而是单纯的看到了权臣专权,认为只要是打倒了权臣,他就能顺利的收回朝政,而没有深入的理解百姓的苦楚,去认真的安抚百姓,获得百姓的支持,这才是获取执政权利的基础。

        正所谓“水能行舟,也能覆舟”,老百姓就是水,权臣就是风,水,若是沉稳,再大的风也不能撼动,而若水不安定,必然会见风起浪,权臣也能兴风作浪。

        这一年,鲁君开始讨伐“三桓”中实力最大的季氏,而没有采取慢慢弱化其实力的做法,霸王硬上弓,终于酿成的大祸,变成了一个让自己到处流亡的国君,直到身死异乡,可悲可叹,又可怜,在此我们就看看是怎样发生的。

        三桓,是春秋鲁国卿大夫孟氏(亦称仲氏)、叔孙氏、季氏三家的合称。因为三家出自鲁桓公之后,故史称“三桓“。

        鲁桓公有:庆父、同、牙、友四个儿子。庆父是庶长子,是为孟,这就是孟氏。嫡长子“同”,即庄公,因他这一枝子即为皇族,是鲁国的正统,君主系列。老三“牙”,排行叔字辈,就是叔孙氏。老四“友”,排行称谓:季,这就是季氏。

        以上四个兄弟中,除了一个国君外,其他的后代都是“三桓”系列。

        所以“三桓”的始祖,就是从公子庆父、公子叔牙、公子季友开始,其后代分别被称作孟氏、叔孙氏、季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