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次的疲楚之战( 鲁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春秋第一百六十一年) (1 / 4)
中原诸侯联军同盟尝到了“三驾疲楚”的甜头。
第一次的疲楚之战结束后,鲁国也尝到了甜头,看来这种“三三制”的编制非常好,而鲁国当时的还是四军,即,三家公族各掌一军,鲁国国君自辖一军。
为此,鲁国最强的季武子一枝子,就想趁机改革鲁国的军制,季武子当时是三桓里面最强的,所以,鲁国转年就于鲁襄公十一年,春天,将鲁国的军队组建整编成三军,以便轮流作战。
这年的正月,鲁国把鲁国国家的军队一分为三,三家掌握鲁国政治的大家族季氏、孟氏、叔孙氏各掌握一只,这就是鲁国“三桓专政”的肇始,与其说之前在三桓形成时期,鲁君还能通过一些手段,把握扭转鲁国的一些局面,能够形成君权和专权的对抗,但是从今天开始,鲁国的三桓是真正意义上的把握了鲁国的政治和军事的全部权利了。
可怜伟大的孔子,就生活在这个时代里,他将面临的就是鲁国“三桓专权”的政治局面。
所以说,三驾疲楚,确立的正确的抗楚政策,但是却破坏了鲁国的君权统治,各有利弊吧。
再说说郑国。
在第一次的疲楚战中,郑国的位置是很尴尬的,身份最终成了阴阳人,两面派,在明面上是晋国的小弟(虎牢关结盟),但是暗地里面又和楚国结盟(夜渡颍水求盟),到底自己现在是那一部分的,郑国甚至连自己都搞不明白。
这都是实力和地理位置惹的祸。
郑国惴惴不安,非常担心楚国和晋国随时找个理由就来征伐郑国,尤其是上次在跟着晋国征伐楚国的时候,暗地里与楚国结盟,让晋国老大非常的生气,竟然不告而别了,这就是隐患。郑国担心在不知道什么时候的情况下,晋国就又来征伐我们郑国了,怎么办,这就需要大家一起开会商量一个万全之策。
郑国的大夫们,开动聪明的小脑瓜,展开纯熟的嘴皮子,进行热火朝天的讨论起来了,争论了半天得出了一个结论:
目前,郑国死皮赖脸的主动找晋国去求得原谅和同盟,估计晋国不会答应的,也有损于伟大的郑国的小强形象,但是不和晋国结盟,肯定在江湖上也混不下去,只能找一个办法,让晋国真正的下死力来攻打郑国,楚国必然来救郑,然后楚国害怕了晋国的势力后,不敢抵抗晋国,那样郑国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拿出“唯强是从”的国策,重新投入晋国温暖的怀抱,从此后,郑国既是楚国的小弟,也是晋国的小弟,通杀,两碗的面子。
你说说,郑国给逼成什么样子了,连要求别人征伐自己的“苦肉计”都用上了。
郑国的子展似乎被这个建议所触发了灵感,就说:
“我认为宋国是晋国的铁杆兄弟国家,也是我们的历史上的死敌,我看就拼命的揍宋国,晋国肯定回来营救的,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顺势的投降晋国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