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案:晋国迁都(鲁成公八年,公元前583年 春秋第一百四十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赵氏孤儿”案:晋国迁都(鲁成公八年,公元前583年 春秋第一百四十年)
        晋国的首都是绛城。

        自从晋国分封为诸侯后,就一直将这里作为晋国的首都。

        当年,晋国小宗替代大宗的时候,小宗封地为曲沃,经过六十多年的努力后,小宗成为正式的诸侯时,也是前往了绛城立国,因此,晋国的首都一直就是:绛城。

        随着晋国的发展成为了春秋霸主后,逐渐的绛城就出现了两个问题:

        一个是地理位置的问题:

        绛城的位置在晋国的靠北的现在太原周围,当时困扰诸侯各国的戎狄侵犯,是个常年不好解决的大麻烦,晋国封国之初,就要面对这些不服从中央的戎狄之族,这也是当时周天子将晋国封国到这里的目的。

        在后来的争霸中,晋国和楚国争雄,晋国需要面对三方面的压力,来自西方的秦国、来自北方的戎狄、来自南方的楚国。

        所以,晋国总是在运筹帷幄的时候,冷不丁的出现背后的狄人攻击,导致晋国不能首尾相故,晋国在几代国君的努力下,虽然慢慢的征服了周围的戎狄,但是作为靠北的都城,似乎总是变成了一个边疆的重镇,这对于一个国际的行政和政治中心来说,位置存在不利的情况。

        于是,晋景公就想消除这些隐患,打起了迁都的主意。

        第二个是宗族势力的问题:

        晋国的首都绛城,经过多年的发展,各个宗族的势力盘根错节,非常的强大,即便是经过晋献公的处理,还是一茬接着一茬,不停的在发展壮大中。这几年,尤其是赵氏宗族的势力,非常的强大,当年赵盾执政,晋君都不能很好的处理这个关系,在赵盾死后的赵氏家族,更是发展的规模惊人,很多赵氏的后人,都在晋国的政坛上和军队中担任要职,这是对于君权很大的威胁。

        要想避免赵氏宗族的威胁,消灭他们,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行为,这需要过程,而且,如果激烈的方式,更容易引起晋军政局上巨大混乱。那么,只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离开绛城,重新选择一个新的首都,避开赵氏宗族。

        因此,晋景公就准备离开绛城,选择新的首都。

        得知晋君有这个想法后,晋国的大臣们都说:

        “新的国都一定要选择在郇(huan)和瑕氏之地。这两个地方在解池的南北,靠近肥沃的解池,地方广大。所以大臣们说,这个地方肯定会让国君快乐,对国家有利,是个难得的好地方。”

        晋景公没有答复,溜溜达达的和韩献子韩厥在王宫内散步,看待大臣们都走了,就剩下他们两个人时,问韩献子的意见。

        韩献子说:

        “别听他们的忽悠,那个地方土薄水浅,容易造成肮脏污秽的东西滋生,百姓就会愁苦,就会生病身体孱弱,老百姓是国之本,我看不如迁到新田(就是现在山西侯马,山西的中部地区),那里的土厚水深,老百姓居住的环境好,不生病,还有汾水和浍水交汇,可以带走污秽的东西,那里的老百姓忠厚老实,可以让我们子孙后代十世安享其乐。

        山、泽、林、盐都是国家的宝藏,都到这样的地方去居住,大家就会争利,争利,国家的财富就少,因此就不快乐了,大家不快乐,我就不快乐,大王自然也是不快乐了。”

        晋景公一听哈哈大笑,就听从了韩厥的意见。

        鲁成公六年,公元前585年,四月十三日,晋国正式迁都:新田,以前的绛城改称为:故绛。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