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之盟”楚国的余晖 (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春秋第一百三十四年)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蜀之盟”楚国的余晖 (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春秋第一百三十四年) (1 / 3)
        前面说了,在晋、鲁联合攻齐国之前,鲁国是准备和楚国结盟,形成楚、鲁联盟,并约定一起攻打齐国的。

        之所以没联盟成,主要是因为楚庄王和鲁宣公在同一年都死了,所以导致联盟计划搁浅,刚上台的鲁文公和已经逐步把持朝政的“三桓”,开始转变新的政策,转而将注意力投向晋国,于是鲁国与晋国结盟,一起攻齐,从而发生了晋、齐争锋的“鞌之战”。

        卫国是跟着鲁国打转转的小弟,开始也准备跟着鲁国一起,参与于楚国的结盟,后来又跟着鲁国转向了晋国。

        这样一来,楚国就一下子就失去了两个潜在的盟友,这也是很无奈的事情,机缘不巧和,没有缘分,对于楚国来说,既然已经失掉了鲁国,就不能再失去齐国了。

        于是,楚国才在晋国鲁国攻击齐国的时候,接受了齐国主动结盟的请求,楚国和齐国双方建立了战略联盟关系。

        从而,在“鞌之战”之前,局部形成了:齐国和楚国的联盟,对抗晋国、鲁国和卫国联盟的形态。

        北方的晋国、鲁国、卫国一起痛扁齐国期间。

        作为盟邦的楚国,肯定要出兵支援,此时楚庄王的弟弟子重已经是令尹了,所以就准备发动“阳桥战役”以策应齐国。

        阳桥,大约是现在泰安市的北部地区,属于卫国的地域,打击卫国的后背,对于支援齐国有很大的帮助。

        楚令尹子重说:

        “咱们的君主年幼,大臣们又比不上先前的大夫们,只有军队人数众多,才能进行这次战争。

        《诗经》说:‘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意思就是:‘依靠众多的武士,周文王才能安定天下。’

        你们想想,就是周文王,还要用众多的兵士帮助,何况我等呢?而且先君庄王嘱咐说:'没有仁德,要达到远的地方,不如很好地体恤人民,而善于使用他们。'”

        楚国的大臣都感到很有道理,于是,开始在全国清理户口,免除债务。政府的施舍,甚至一直到达了无妻老人的特困户身上,楚国还救济困难贫乏之家,努力消除贫穷,积极赦免罪犯。

        这就让楚国国内的矛盾缓和,重新有了斗争的实力。

        这次“阳桥战役”,已经把楚国军队全部动员起来,甚至连楚王的亲兵也参加行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