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春秋第三十九年) (1 / 7)
公元前684年,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征伐鲁国。
为什么?就是因为去年鲁国出兵为公子纠争位,而征伐齐国的复仇战。
齐桓公终于坐稳了国君的位置,杀死了公子纠,收服了管仲,此时齐国的局面算是稳定下来了。但是对于鲁庄公来说,心里总是憋不下这口气,原本想培养出自己扶持的公子纠,结果让齐国给杀死了,更令他生气的是,被鲍叔牙一通忽悠,把管仲给骗到了齐国成了宰相,这不是自己搬起石头打了自己的脚吗,而且还让人家齐国好一顿揍,打了败仗,于是鲁庄公就开始准备新的武装行动。
消息很快就传到齐国,齐桓公想起鲁国在他争位的过程中所做的一切,总也是舍不得一口气,如果按照管仲的争霸方案,还不知道要几年后才能出了这口气,干脆,你鲁国也不用准备了,我齐国也征伐鲁国一下,让你们也尝尝被侵略的滋味。
此时,管仲并不赞成齐国征伐鲁国,于是劝阻齐桓公,但是鲍叔牙不服,在他眼中鲁国已经是手下败将了,征伐一下,也未尝不可,于是就建议齐国出兵。
齐国侵略军来了,就要抵抗,必须迎战。
这次的两国征伐位置发生了变化,上次是鲁国征伐齐国,是非正义的,所以失败了;这次是齐国征伐鲁国,也是非正义的,鲁国一定要摆开阵势决战一场,别让齐国瞧不起。
这时候,鲁国的牛人出台了。
曹刿和曹沫(鲁庄十三年在柯第会盟的曹沫),到底曹刿和曹沫是不是一个人,在《春秋左传》中没有介绍,但是关于曹刿,在《管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典籍中出现过,《管子》中叫曹刿,《吕氏春秋》中叫曹翙,《战国策》中叫曹沫。因为按照当时鲁国的发音,“刿”和“沫”很相近,所以就是一个人,这是可信的。
我们先说以曹刿为名称的这次“长勺之战”,之后再说一曹沫为名的“柯之盟事件”,这两人应该就是一个人。名称不同而已。
曹刿知道了齐国要来征伐鲁国的事情后,就要去面见鲁庄公,探讨关于如何针对这次敌军侵略的事情。曹刿周围的老乡朋友对他说:“那些每天吃肉的人,所要谋划的事情,你又去掺和什么?”
这句话如果放在今天的历史环境中,可能会产生歧异,每天吃肉的人,是什么人?每天吃肉又有什么了不起的。
其实,这是在二千多年前的历史环境中的一种表达意思,在那个物质非常贫瘠的时代里面,吃肉对于老百姓来说,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一般恐怕也就过年吃一次吧,更何况是每天吃肉的人,就连在朝廷当官的官员,也不一定能够达到,谁能每天吃肉?只有国君或者极少的高级官员才有这个待遇,也就是说,用每天吃肉,来比喻那些国家高层的官僚或者是国君。
因此,用今天的话来说,翻译过来曹刿老乡的话是这样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