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坐地户”遇上“外来者” (鲁隐公二年,公元前721年,春秋第二年) (1 / 3)
“坐地户”当然是中原的宋国和卫国;而“外来者”就是郑国了。
俗话说:说书人的嘴、唱戏人的腿!都是一瞬间的事儿。“郑伯克段于鄢”这段故事虽然不长,看《春秋》记载文字,似乎在很短的时间发生的事情,但却其实不然。
自郑庄公继位于公元前743年(《春秋》之前)开始,到攻打弟弟段的公元前722年(《春秋》首篇隐公元年)时,这段历史过程,经历了二十一年。也就是说,郑庄公忍耐了弟弟二十多年后,才发动了打击,一蹴而就。
这段历史虽然都是郑国的内政,但是后面因此而延续发酵的变化,就神使鬼差的演变成了国际纠纷和争端。最后,竟然稀里糊涂的,让郑国和宋国对抗起来,这也是郑庄公所没有想到的意外走向。
演变的根源在哪里?
问题就出在了逃亡的“恐怖分裂组织头目”太叔共叔段身上。
郑庄公这个逃跑的弟弟,在被赶出郑国的流亡期间,竟然神不知鬼不觉的和同样在流亡的卫国公子州吁,成为了好朋友。
这真是神奇的偶遇。
卫公子州吁,就是卫国国君卫庄公小妾生的庶出小儿子。
卫庄公在世的时候,就非常喜欢他妈妈,州吁自然也就得到了君王的疼爱,根据州吁对军事的兴趣爱好,卫庄公就让他长大后管理了国家的军事工作。等到卫庄公死后,太子卫桓公登基,就剥夺了州吁的军权,流放了这个同父异母的弟弟。
一个郑国的王子,共叔段;
一个卫国的王子,州吁。
而且都在流亡,同是天涯沦落人,成为了好朋友,这可能是基于这样几种原因吧:1,两人都是王室的公子,具有相同的贵族血统,而且都是姬姓,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尤其是在那个看重同姓的春秋时代;2,两人有着同样的命运,用今天的话说,存在“共同的命运体”。而且,都是国君的小儿子,都是不能继承大统江山的王室贵胄,都是有着雄心壮志的公子哥,都是被国君驱逐出国家流浪的流亡者,都有复国复辟思想的“革命者”。
因此,两人一拍即合,俗话说:“落难哥们、相互帮”,于是历史就开始悄然的发生转变了。
自从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逃跑以后,共叔段的儿子公孙“滑”,也在国内呆不住了。谁知道这个寤生大伯,会不会找他这个侄儿的麻烦。“春秋时期”国君的儿子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所以共叔段的儿子滑,也叫做公孙滑。“公孙”是他的地位称谓,“滑”是他的名字。
当时公孙滑和爸爸共叔段不住在一起,要不父子两人就一块跑到共国了,公孙滑当时住在郑国的国都新郑,跟着奶奶生活。伯父出征征伐爸爸还没回来,公孙滑和奶奶武姜都感到不好了,共叔段的儿子这条根,不能断在奶奶的手里。于是,武姜奶奶帮助这个小孙子逃跑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