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章 论道于行 (3 / 4)
“老大人。”还未等陈乔说完,李仲寓便打断了他的话,说道:“我向父皇母后提出庐山读书,一不为求名,二不想谋利,只为开拓眼界,增长见识,坚定意志,父皇曾多次告诫于我,老大人乃我南唐砥柱,才识广博,老大人万不可妄自菲薄。”
接着,李仲寓站起身来,向陈乔深深行了一礼,道:“尊师重教,乃读书之道,学文先学人,从今起,您就是我的老师,我就是您的学生,无身份之别,无世俗之累。”
这深深一礼,也就算是确定了二人的关系了,陈乔看着眼前的少年。心情澎湃不已,站了起来,道:“别人眼中的殿下或许与气压孩童无异,可在老臣眼中,殿下尊师重道,无丝毫孩童顽劣之气,不以太子身份自持,谦恭有爱,低调谨慎,实在是百姓之福,唐国之福啊。”
李仲寓道:“老师谬赞,仲寓愧不敢当,不知老师前来,所谓何事?”
陈乔说道:“老臣这几日冥思苦想,仲寓的学业从何开始,是启蒙读物,还是诗词为先,学百家之言还是儒家官学。”
李仲寓呵呵笑道:“老师,父皇就极爱填词,填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可是于国无利,我不想学,我想学纵横联合之学,治国理政之道。兵法、经济、政治才是有用之学。”
李仲寓这样直接不加掩饰地说李煜所爱于国于民无用,虽然道出了陈乔内心的想法,但还是让陈乔震惊不已。
陈乔这边还没反应过来,李仲寓呵呵笑道:“如此评价父皇,极是不该,只不过乱世之际,还是考虑现实一点的问题,盛世学文,乱世习武,才是正道。老师以为呢?”
陈乔目光复杂地看了看李仲寓,说道:“仲寓说得是,理应如此。”
李仲寓道:“老师今天来得正好,我心中正有点疑问,想向老师请教。”
陈乔道:“仲寓请说。”
李仲寓想了想,道:“学生枉为国之储君,却身小识微,于国于民并未作出半点贡献,每每想起,便惭愧不已。现在终有所悟,想到国之未来,心忧不已。然今天下大势,纷繁复杂,我唐国处于其中,亦不可避免,多以想请教老师,我唐国是否还能延续国祚,如果可以,为何?如果不行,可有破解之法?”
陈乔听完后,沉吟不语,半刻之后,反问道:“这就是仲寓的问题?那老夫反问于你,你觉得机会几何?”
李仲寓明白,这是陈乔的一次变相测试了,仔细思索一番,谨慎说道:“依我所见,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佑四年,哀帝禅位,至今一甲子有余。赵宋借后周之力,如今以是挟天下之威,实力无人能敌,大有一统天下的势头。可赵宋也并非高枕无忧,北有辽人虎视眈眈,西有吐蕃,党项蠢蠢欲动,此三者皆可为之劲敌。草原民族上马为兵,下地为民,擅长骑兵作战,机动性强,这都是赵宋的弱点。加之燕云十六州现尽入敌手,游牧民族南下中原可谓是一马平川,赵宋无险可守,所以对南方亦不敢倾尽全力一战。”
李仲寓站起身来,接着说道:“反观我唐国,幅员辽阔,三十余州,且多为鱼米富庶之地。难得之事就是民心归附,但是与老师也毋庸讳言,当年与周世宗一战,长江以北国土尽失,我唐国失去极其重要的产盐地,以至于每年要花费大量财物买盐,加上父皇对赵宋的隐忍政策,也需要年年向赵宋进贡财物,俗话说‘羊毛出在羊身上’,高昂的盐价和进贡之物最终都会转嫁到百姓身上,朝廷财政收支出现问题,税负过高,百姓怨声载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