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章 宫门外强硬到底,曹化淳整顿京营 (1 / 2)
这次的淮南侯事件风波传遍京城,京城各个勋贵虽说表面是一条阵线,但是彼此也是派别分立,况且,这次淮南侯的世子做的事情也有些太大条了。而且,勋贵在京营大多都有任职,空饷吃的不少,现在一个倒了,其他人也能多分一点不是。
文官更是连屁都没放一个,毕竟不是穿的同一条裤子,也不去置喙。
之后,在淮南侯的侯府,搜出来了十万现银,包括铺子,田产,庄子什么的还未记进去,其实现在的朱由检还确实缺钱,虽然让曹化淳奉旨贪污了一点大概有二十多万两,但是由于朱由检经验不够,那些人抄家所得被户部那群属狗鼻子的全部拿了去。
拿去就拿去吧,结果银子一到户部,各地遭灾的折子就上来了,朱由检虽然知道东林党从中上下其手拿了不少,但是作为一个现代人,他如果真的不批准这些折子,他真的良心过不去,无奈,只得让东厂锦衣卫前往各地监察,并且,学习一下基础政务的处理。
并且,虽然朱由检把东厂与锦衣卫的最高长官几乎换了个遍,但是底下办事的人却并没有太多的人员调整,或者说,以大明现在的官场秩序,小的人员调整已经没有用了。所以,朱由检现在最需要的,是一群不明白官场规则,搞不懂官场规矩的白丁。纵然处理政务可能不如现在这些人顺遂,但是这些东西都是可以学习的。
所以朱由检现在也是明白了,为什么明朝的皇帝,有了锦衣卫之后,又设立了东厂,有了东厂之后,又设立了西厂,有了西厂之后,又设立了内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都是一个全新的组织,算是一种不推倒但重建,手段虽然不够彻底,但是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毕竟现有组织的既得利益者很多,若是完全推倒,势必遭受更大的反对。政行不通,欺上瞒下,这是目前朱由检最大的问题。
而朱由检现在的依仗,便是那群在边关吃尽苦头而从军的百姓,他们对于敌人建奴是痛恨的,只要自己舆论宣传到位,让他们认为,自己也想改变情况,但是苦于无人可用,无人可信,这些思虑忠纯的百姓便会对那些个官员深恶痛绝。
但是这些东西具体如何操作,还是等那只自己寄予厚望的曹家叔侄俩带兵入京之后,再视情况而定吧。但是,在此时,朱由检还想趁着这次淮南侯的倒台,再干点事情。
于是,这么一个旨意便到了内阁,朱由检由于是个现代的灵魂,向来旨意简单粗暴,在内阁看来确实是简单粗暴。旨意很明确,曹化淳奉旨整顿京营。
为什么是曹化淳,一来因为曹化淳确实是自己的一个心腹,二来曹化淳也是自己周围的可用之人中,最知兵,最会办事的,王承恩虽然忠诚,但是能力确实不咋样,三来,曹化淳刚刚处理完阉党的案件,对于东林党来讲,曹化淳刚刚给过他们恩惠,相对来讲,阻力最小。
而对于阉党来讲,最大的一棵树倒了,大家要么相当最大的一棵树,要么想抱上最大的一棵树,所以,魏忠贤走后,无论东林党叫的多欢畅,朱由检都没有对正经的高管下重手。
而此时的朝堂,因为魏忠贤淫威在前,朱由检底线在后,仿佛并没有出什么乱子,但是另一个群体,炸了,那就是国子监。
明末的读书人,捧着祖制,却把生员不许议政的祖制忘的一干二净。国子监的太学生纷纷上书,无论是出于真心,还是为了邀名天下,无论是有人收买,还是为了洗涮自己,反正是在折子里说的天花乱坠,目的只有一个,皇帝不能用太监,自己也不是阉党余孽。
对于这些个太学生的折子,朱由检起先并未重视,不就是一群书生吗?这群书生难道还敢造反不成,但随后的事情,朱由检生气了。
国子监的太学生见自己的折子并没有出什么效果,便开始在民间造谣,当今圣上想把另一个九千岁给捧上去,而曹化淳就是下一个魏忠贤,这下,朝堂也炸了,魏忠贤虽然并未判死罪,但是大家都是朝堂倾轧的过来人。朝堂倾轧,党争夺权,向来血雨腥风,不死不休,魏忠贤现在已经是昨日黄花,谁还敢跟他扯上关系。
于是,大臣们纷纷上书,主题只有两个,一个是魏忠贤谋逆作乱,当处极刑。第二个是曹化淳图谋不轨,当处极刑。
朱由检一看这架势,身为一个现代人,自然是知道这种无用的扯皮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讲,无疑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毕竟大明也就只剩下十七年的寿命了,在此之前,自己应该干的所有事情都应该为这个王朝强行续命。可是,天下人不这么看。
朱由检能够顺利登基,是天下人都认为大明皇权还能延续,他作为一个大义名分都能占上,在外也有舆论支持。而朱由检现在想派宦官整顿京营,所导致的朝堂争论,也是由于现在的大臣认为大明尚有气数,若是一朝得利,光宗耀祖。
但是,朱由检决定,自己是时候让明末的皇权变成真正的强权了。天子一怒,血流漂杵。这句话,也不是白说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