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九章 意外收获 (1 / 5)
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形式不是不丰富,是因为交通不便,通信不发达导致传播力不足。比如秦朝时期的“角抵百戏”,汉代又叫“百戏”,就是流行于两汉时期的各类竞技、杂耍、幻术以及乐舞、俳优戏和动物戏等的统称。南北朝时期,百戏已经相当成熟了。这要归功于秦王朝大规模将民间技艺集中于京城,并作为宫廷娱乐的一部分,因而刺激了各种技艺的相互交流,从而使“角抵”技艺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百戏的真正兴盛是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为此专门设立了统管宫廷宴飨的演出机构——乐府。丝绸之路开通之后,西域各国使节、商贾,不仅带来了大汉朝没见过的稀罕物品,也带来了幻术等异域文化。这些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极大的丰富了百戏内容的同时,并推陈出新,产生了新的艺术形式。后世竞技场上看到的倒立、顶碗、杂耍、驯兽;舞台上看到的各种舞蹈和诙谐的小丑表演等,大多源自“百戏”。其中,俳优戏就是相声的鼻祖。杂耍就是杂技的祖宗。幻术就是魔术的先人。
高欢穿越而来的正光年间前后,南北二朝都处于文风鼎盛时期。从宫廷到民间,各种艺术形式真的是百花齐放,各领风骚。这几天在五原城的大舞台上表演的文娱节目,几乎没有脱离“百戏”的范畴。其中的俳优戏和动物戏特别受观众追捧。
动物戏自不必说,耍猴嘛。有两拨耍猴艺人这几天赚翻了。一人一猴一面锣,叮叮当当的锣声响起时,猴子就会做出各种滑稽动作,引的孩子们惊叫不已。
俳优戏比较对成人的胃口。如果非要有个类比的话,俳优戏类似于后世的相声。同样是二人表演,说学逗唱,俳优以“说、逗”为主。采取的是“三番四抖”的包袱手法,语言诙谐,包袱恰到好处,比后世那些所谓相声名家强多了。其中两位来自咸阳一带的俳优高手,每天都有他俩的段子,荤素搭配,五原铜钱赚的盆满钵满。
高欢他们这些核心人物这些天忙得没时间看节目,但观众对俳优戏反响强烈。按理说,两位俳优的作品应该能获奖。可观众代表说他们的段子太过“低俗”,虽然观众喜欢,但不适合官方评奖。
争执不下,刘志只好请教高欢定夺。高欢说如果观众反响强烈,就让两位俳优说一段不带“荤腥”的,作为今晚表演类的压轴节目,颁给一个特别奖,以资鼓励。五原的名声能不能打出去,这些艺人是关键。千万不要小觑宣传的力量。成功的宣传,比一支万人规模的精锐军队不遑多让。于是,接下来就有了二位来自咸阳的俳优艺人表演的段子:《楚王爱马》。
甲:台下的诸位阿耶阿娘
乙:叔叔婶婶
甲:兄弟姊妹
乙:侄儿侄女
甲:胖牛
乙:瘦马
甲乙同:晚生这厢有礼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