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哑堂之三:杜一鸣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六章 哑堂之三:杜一鸣 (2 / 3)
        “你看,这样的场面多么的好,这正是商业的价值所在呀。”指着这些船只,杜一鸣开始打起了手势,旁边的传译侍卫也同声翻译了起来。

        作为一名商人,稳定而有秩序的场景是他最为喜欢的。

        “汉人、荷兰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在没有战争的时候,和睦而处,此为何也?利益尔。”

        广州城作为清王朝禁海令之后唯一一个能够大规模通商的口岸,可以说是得天时地利。

        自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洪任辉事件的爆发,乾隆宣布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三个海关下辖口岸不再对西洋船只开放,只留下粤海关允许西方人贸易,对于南洋贸易,并不受此局限。

        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洋贸易,也规定了许多禁令,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一口通商”。

        此后闭关政策更加严厉,直到鸦片战争的爆发,这种不合理的政策成为了矛盾的焦点。

        清中期废弃了明末至清初以来形成的传统主动海防观念,抑止了中国的海洋贸易,抑制国内工商业的发展。

        但是这也造就了广州这样一个中西交汇的重要城市,使之成为当时中国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桥头堡。

        在此之前,除了明代嘉靖前中国官方与诸国进行不对等的朝贡贸易以外,中国始终是以民间私商贸易的姿态示人。

        汉人的船只中,摆放着瓷器、布料、精美的饰品,乃至于稀有的书籍等,可谓是西洋人来此苦苦追求的财富与智慧。

        而那些西方人的船中,则是一些眼镜、怀表、象牙、宝石、珍珠等在那时的人看起来很稀奇的玩意,也是人们感兴趣的所在。

        所以,这个市集,由于东西较为稀奇罕见,吸引了不少远道而来中国经商贸易的西方人,从而令此地越发的繁荣。

        “杜大哥,这里面这么繁荣,进去得交不少钱吧?”米三好奇地问道。

        “这你可就说错了,这里是广州城的通商集市,进出时无需缴纳,只不过集市的管理人员是要抽取商税。”杜一鸣对此非常了解,因为他自己每年就要在这交上不少的钱,可着实是令人心痛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