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九章 八都神坛(壬申,金生水)(一) (1 / 3)
【荻野春风泉映虹,少年杯盏庙堂东。丹心不改千里共,白鬓回首却孤蓬。】
四十多年前,山东蓬莱风山派的掌门老爷子六十大寿,却不巧正遇天下出那藩王夺嫡之事,一时间亦是兵荒马乱,人心惶惶。次年春天,老爷子见帝王已定都北方,天下基本太平,才又欲聚八方宾客在蓬莱,便派他的几个儿子四处登拜行内故交,送出寿宴请帖,约定中秋一聚。
掌门老爷子子嗣众多,其中那最小的儿子年十八,也算是老来得子,聪慧无比,行内道内之事经常一点就通,行事也周全,甚得老爷子的喜爱。此次便让他赴京中真定府封龙山的万仙庙面见自己的故交挚友白石道人,除了送请帖,更有让白石道人提点之意。
那小儿子名唤“景士”,虽随父兄也出过几次远门,拜会过同僚亦参加过行会,但此次却是独自一人出行,少年意气,只有那迫不及待游历山河的心,此去路上皆顺不表。
传说那“封龙山”原名“飞龙山”,大禹治水之时封乱世蛟龙于山中,方将此山改名“封龙山。”此山地处真定府之南、西倚太行,东临平原,西望山脉延绵起伏,倒真如蛟龙卧地一般,巍然崛起,雄伟壮观,山中清泉无数,林壑尤美。自古时便是修道、参禅、书院之良所,亦被修道之人尊为“八大神山”之一。
白石道人的道观原在封龙山的西南坡,此地石英岩脉丰富,地表呈白色,故道观名“白石观”。只近年气候反常,山雨猛烈频繁,已导致几次西南坡泥石流,大面积滑坡,亦伤及了山下百姓的性命。道观亦是损失惨重,半破半埋,日后修缮遥遥无期,这才挪到的北边百草寺下的万仙庙里暂住。
白石道人见那少年景士,相貌堂堂、礼数周全亦是喜欢得紧,便邀他在山中多住几日,想传他一些道家真法。
这日,听毕日课,景士见春光明媚,便信步顺着山道往南行。
这一路山中景色甚好,林荫日光,清泉潺潺,鸟语花香。他心情大好,一路赏景休憩不知不觉走了很久。一直走到了一处,发现忽然林深,再无鸟语,再走几步顿感黑暗阴森,山路上堆满了淤泥,裹挟着树枝和杂草,寸步难行,完全堵住了去路,他抬起头,发现整片山面都如淤泥覆盖,一片狼藉,心说这必是走到了西南坡。白石道人之前也嘱咐过他,西南坡现淤泥覆盖,恐再有滑坡,不可靠近。
他便悻悻然掉头往回,正在这时,他看到远处有两个人迎面快步走来。
他回头看了看被堵住的路,喊道:“二位兄台,前方已无去路。”
对面来人却未答,脚速不减,已快走到他面前。
只见其中一位略微走在前面的约莫四十岁年纪,身形不高,微瘦,有些驼背,肤色泛黄,未留胡须。面孔极为寻常,却面无表情有冷若冰霜之感;另外一位跟在后面的是个十五六的少年,身形亦瘦,却比那中年人稍高出一点,尖下颌、面庞清瘦。虽略微有些吊梢眼,眼睛却是明亮有神,显得清爽干净。二人都穿着极其普通的深色布衣,少年还背着一个包袱。因为首的中年人脚程较快,这少年跟的吃力,时不时还小跑两步。
“喂,前面方山石滑坡,无路了。”景士又喊了一遍,他平日便是个热心肠,只道是二人赶路未听见他之前说的。
谁知二人依然像未听见一样,与他擦肩而过。
“哎,这俩人某不是聋子。”景士心中念叨,奇怪地转头看,那少年亦正回头看他,动了动嘴想说什么,却未说,又转头跟着中年人走到了淤泥堆积无路可走之处。景士转过身背着手看着他俩要作何打算。
只见那中年人四下扫视了一翻,未发话,将目光转向身边的少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