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山脚下的村庄
夕阳西下,天边的云被晕染成红盖头一般,笼罩着大愚山正北山脚下的村庄。
这个村庄叫作油村,村史也没有记载村名的由来,到底这个地方是因为榨油房的多少还是当地种的庄稼出油的多少而产生的这个名字大家不得而知,世世代代的村民也没有深究过这个名字,像大村小村那样,不就是个称呼罢了。
原本的油村不在大愚山的正北处而是西北靠近洺河的边上,63年的一场大水把油村老村给淹了个七七八八。老式的土坯房在洪水的冲击下就跟大雨中的蚂蚁窝一样即刻土崩瓦解,村民为了躲避水患纷纷拾掇起家里值钱的物件跑到大愚山上。
洪水过后,村里政府在乡里的肯定下在大愚山正北山脚处规划出了现在的油村。当然,这个新村址也是提前经过阴阳先生提前看过的。那时候的人别说婚丧嫁娶了,就是出趟远门卖点粮食蔬菜什么的也得找个阴阳先生看看,出门顺利是否,粮食蔬菜能不能卖的快点价格卖得高点。
这次村里为了选新址村里的几个老人专门去洺河上游村庄里请来的阴阳先生,这位阴阳先生70多岁了右边眼睛还是瞎的,成天一身暗蓝色的长袍,虽说破旧倒也干净,右手拄着一人多高的桃木拐杖,走起路来颤颤巍巍的,好像有点风就能刮倒他,但据说是上晓天文,下知地理。
也有人说这个阴阳先生是以前洺河里的蛤蟆精转世,洺河传说以前住着一只大蛤蟆,这只蛤蟆有水缸大小,修炼几百年早已成精。可操纵风雨及河水大小,使两岸村庄旱涝保收,因蛤蟆精为受河道两旁村民供养而泄露太多天机,在一次****时被一道闪电劈瞎了一只眼。村民就再没在洺河中见到过这只大蛤蟆了。因为这位阴阳先生也瞎了一只眼,而且能掐会算像个活神仙,所以大家就一致把蛤蟆精的故事套用在他身上了,具体真假,也没有人再去追问。
选址时,这位阴阳先生带着村民在老村附近几里地范围内又是刨坑又是点香的,弄的神神叨叨,村里的老人和队里干部只能在后面跟着,也不敢问。最后走到现在的村址处手里拿着罗盘转了又转,指头掐了又掐,然后闭上眼睛嘴里碎碎的念着咒语,手里抄起事前准备好拴着红布的高粱杆大喝一声“敕”,猛的把高粱杆插到刚才转圈的中心上,随口说道,南边大愚山,北边洺河,这叫靠山面水,可保村民平安,人丁兴旺,亦可以出大人物的,此处可以建村。村里老人和队里干部听完纷纷鞠躬感谢,事后听说又给这位阴阳先生包了个大红包,摆了桌丰盛酒席。在酒足饭饱后才送走了这位传说中蛤蟆精转世的阴阳先生。
村里的房子围绕着东西走向的两条街道建造的齐整有序,南北八条过道平均穿插在两条街道上,就案板上分割切好的豆腐一样,把家家户户排列的方方正正。这些房子中一小部分是青砖平房,除了结构以外墙体显得也不是太陈旧。自从村里有了砖窑厂,许多新建的红砖房子也正在拔地而起,新房的红色把那些老式青砖房衬托的像是迟暮的老人,肃穆而又沉默。
油村村里有三家姓氏,武是油村的大姓,其次是姓袁的。话说燕王扫北时,把当地人杀了仅剩下八家姓袁的,燕王朱棣手下将领准备赶尽杀绝时被他拦住,说了句袁八家袁八家成不了大气候,结果就没再动手。武姓先祖则是燕王扫北后填充当地人口从山西大槐树下移民过来的,过来弟兄五个,其中一个就到了油村落户,经过世代繁衍没想到成了村里的大族,而袁姓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燕王的一语成谶,至今人丁不旺。第三家姓氏是“任”,大愚山山南少水浇地,近代躲饥荒从山南迁过来的。
油村的村支部坐落在村子的中央,坐南朝北,对面是唱戏的戏台子,门口种了两棵榆树,二十多年来这两棵榆树也见证了新村子的点点滴滴,树下更是成了村民们活动闲聊和支部大队张贴通知的根据地。
茶余饭后大人们三五一群的坐在树下抽着卷烟高谈阔论,时不时的唾几口粘进嘴里的烟丝。孩子们则互相追逐嬉戏,打闹欢笑的声音回荡在这个算不上大的村子里的角角落落。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