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1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章 (1 / 5)
        1971年11月8日立冬了,立冬后的灵溪镇,晚稻也收割的差不多了,各生产队的稻谷只要天晴都会晾晒在各自的晒谷场上,这块工作主要由各生产队的妇女负责。

        灵溪镇的水稻种植一年分为两季,春天播种夏天收割叫早稻,夏天播种秋天收割叫晚稻,在种晚稻的季节里会用一部分的田种糯稻,各个生产队种的都比较少,因为糯稻的产量不高,晒干的时间也比较长,起码需要晒十多太阳,才能把它晒干。

        糯谷砻出的糯米在灵溪镇,下半年会有人家偶尔烧一、二次番薯烧糯米饭吃,那个蚕豆煮糯米饭那要等明年**蚕豆种出来后才行。糯米主要的用途是裹粽子、搡年糕、做甜酒酿和汤圆等,这年头粮食紧张,每家每户只在过年的时候少量地做一点,平时一般是不会做的。

        但对于金家来说,糯米的主要的用途是炒制脱力丸药,糯米成为脱力丸药的主要原料,是因为糯米性温、味甘,入肺、脾经,有补虚、补血、健脾暖胃等功效。

        虽然今年的脱力丸药由老大金芝鹏家卖,但明年是要轮到老二金芝筠家的,金芝筠在上海,做药卖药的事就全由葛彩英完成,老三金芝灿夫妇俩在北京不参与制药。

        脱力丸药的原料准备,按比例炒制成药及磨成粉的工作,不可能等到顾客上门了再去做,这个工作必须在今年完成,明年是做最后的一道工序,用沸水冲泡药粉,最后做成药丸。所以糯米、明矾、绿矾、钙片等原料的采购,葛彩英现在就要开始了,金家因制脱力丸药,每年的糯米需求量都比较大,周围的农户也都知道是做药用的,有的话总会卖一点给金家,这个时候葛彩英只要有空就会去各个晒谷场,打听有没有糯米卖。

        在各个晒谷场,妇女们忙的热火朝天的时候,农田里却只有洒“草籽”种的农活了,红旗大队各小队只安排少量年纪比较大的劳力下田洒种,剩下的青壮劳力要组织上山砍几天的柴,每户每家过年的烧“镬”柴基本上要在这个时候砍好。

        11月10日下午,大队长周建祥在大队部召开了各小队长会议,布置了各生产队的砍柴任务,灵溪镇各个大队的田和山都是以前划分好的,各大队之间都有分界线,各生产队砍柴的区块也划分好的,各生产队每年轮换着砍,没有吃亏便宜,小队长开完会后,回各小队布置从第二天开始的砍柴任务。

        王家的三兄弟国锋、国正、国平收工回家后,各自准备明天砍柴的行头,首先找出各自砍柴用的钩刀,到河埠头把刀磨快,砍柴不误磨刀功吗;接着选一套破旧的衣服,因为上山砍柴衣服是要被钩破的,好衣服钩破了,江素英要骂的;接着准备一双“车胎鞋”,平时出畈天晴穿布鞋,天雨穿黄跑鞋,上山则不行,必须穿“车胎鞋”因为“车胎鞋”比较牢固,在山上不容易破,还比较软,能保护脚。

        第二天一早,红旗大队的青壮劳力们,穿戴好后,腰间还绑了一块“大手巾”,“大手巾”一则上、下山能束住衣服,二则热的时候可以擦汗。带上钩刀、“竹缸”、扁担等工具,向红旗大队的山上走去。

        到了山脚下,迎接他们的是管山的江焕根、江焕坤,江焕根、江焕坤是江素英的两个弟弟,王家的两个舅舅,江焕根在灵溪镇刚解放的时候就担任了农会的主任,领导红旗大队进行土地改革,现在的大队长周建祥是他的接班人,江焕根退下来后,老主任兄弟俩就被安排到这个相对轻松的管山工作。

        一段时间后,各生产队把砍好的柴,捆扎好后挑下山,到山脚下的一块空地上,由焕根、焕坤兄弟俩过秤记录,要砍柴劳动的最后一天,各生产队按每户每家的人口分柴,分好后各自挑回家。

        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山上的柴也是缺的,每户每家从生产队分到的柴都是不够烧的,因此偷柴的情况时有发生。偷柴的人一搬都在下午,二、三个人结伴出发,沿着那些很少有人走的小路,当然他们不会砍自己大队里的柴,而是越界线去砍别的大队里的柴,砍好捆好后,躲藏在山里,要等到天黑后才偷偷地背下山,背回家。偷柴要在山上等到天黑才下山,因此一个人是不敢去的。

        当然也有被抓住的时候,一开始是柴充公,人被关到大队部,后来偷柴的人多了,处理的方式有些放宽,柴充公,人被骂一顿,就放人家回去了,当然这半天的辛苦也就白费了。

        今年的王家,王国锋要准备结婚,王、叶两家的亲戚要聚一聚,十几桌酒是不可能少的,烧的柴必定是不可能够的。做舅舅江焕根和江焕坤不可能不知道,于是兄弟俩这些天的晚上天天出门,带上手电筒守在那些下山的小路口,一旦发现有偷柴的小偷,就用手电筒照射过去,并大声地叫骂。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