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章 (2 / 8)
“妈,你别哭了。”冬望放下行李迎了上去。
“噢,冬望,你瘦了。”
“妈,没事,我还年轻呢!”
朱天阳在金家台门里是一位心地善良的老人,邻里关系很好,她那微微下陷的眼窝里,一双深褐色的眼眸,一根根银丝一般的白发夹杂在黑发中,悄悄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她盘了一个单螺的发髻。可生活和命运并没有给她带来好运,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她和丈夫带着四个孩子逃难时,丈夫死了。年纪轻轻的朱天阳死了丈夫后,坚强地活了下来,靠帮人家洗衣、做饭,拉扯大了四个孩子。
老大冯冬望最懂**的艰辛,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给朱天阳多寄点钱,他主动报名去了新疆,虽然新疆的工作比较辛苦,但工资比内地要高,去新疆后,冯冬望的老婆受不了新疆的艰苦生活了,跟他分了手,把儿子冯雪松留给了他,他为了让儿子有一个好一点的生活,把儿子给了他妹妹冯冬梅,他一个人在新疆打拼。
老二冯冬明从小身体就不太好,除了会做点小生意,没别的什么手艺,所以一辈子没讨老婆,跟他妈朱天阳一起生活,生活费靠冬望每个月寄个二十、二十五,有时两个妹妹寄个五元、十元。
老三冯冬梅虽然嫁了个农民,但她丈夫非常的勤劳,一家人的日子是好过的,可后来她丈夫病了,丧失了劳动能力。她只好去了百公里外的棉纺厂上班,挣钱来养活一家四口人,好在她妹妹冯冬婷夫妻俩也在这家棉纺厂工作,可以有个照应。
许多年没有回家的冬望回来探亲了,朱天阳拿出她积攒了很久的三斤肉票,第二天一大早她就买回了一斤五花肉,她要烧一碗红烧肉,这是她当年帮人做饭的时候她烧得最好的一道菜,朱天阳把一斤五花肉,洗净后用水焯,撇去血水污物,待猪肉颜色发白后捞出,清水再过后,切成二厘米大小的肉块,放进砂锅,倒入酱油、料酒,没过肉块,又切几片生姜,撒入一些盐,再添加一匙白糖,在煤球炉上文火慢煨。
待中午出锅时,用大火收汤,最后放入一小把葱末,一块块油光发亮的红烧肉,滋滋地冒着热气,香味肆意弥漫着整个冯家,这碗看着很肥,吃着不腻的红烧肉,包裹着浓郁的酱汁被端上了桌。
冯冬望没有先下筷子,他让他妈和他弟弟吃了他才吃,吃着他妈亲手做的红烧肉,回味着他许多年没有的家乡味,此时的冯冬望不知有多幸福!
冯冬望从新疆回灵溪镇探亲,当然不是为了吃这碗红烧肉的,是为了他儿子冯雪松的婚事,儿子冯雪松给了他妹妹冯冬梅后,落户在冯冬梅所在的三星大队,冯雪松长大后在三星大队务农,在冯冬梅家旁边的地基上搭了一间属于他的小房子。三星大队距离灵溪镇有四公里的路程,好在那里靠山,可以种番薯、洋芋艿等,在那个吃不饱肚的年代,这些东西可以充肌,现今的冯雪松已长成了一个身板硬朗的壮小伙了。
冯雪松有一次来灵溪镇,被井冈大队的童贝宁一眼看上,但一打听冯雪松家境,童贝宁的心就凉了半截,童贝宁可是井冈大队出了名的,不但人长得俊,干活更是一把好手,来做介绍的媒人更是踏断了门槛。为了冯雪松,童贝宁她爸找了个理由专门去了三星大队,暗中打探了一段时间,发现除了家境,冯雪松这个人方方面面还是不错的。回来后给了女儿一句话:“会敢敢新郎,喂敢敢田产”,父亲的支持让童贝宁下了决心。
可又一个问题来了,虽然现在是新社会,提倡的是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但千百年来的传统和习俗是难以一下子改变的。高舜县境内的婚嫁习俗分为:定亲、纳聘、成亲、回门四道程序,定亲即由媒人说媒,叫“吃茶”,都是由男方出面托媒人去找媳妇的,女方只能等着媒人上门,女方绝对不会托媒人去找女婿!要是这样就会被人家笑话“嫁不出去了!”“臭出来了!”
如果这门亲事男女双方已经心照不宣了,那这个媒人也只是象征性的了,这样的媒人也好当了,只要做做样子也就挣到“膀子”了,这样的媒人叫“央媒”。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童贝宁和她爸打探了一圈后,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她爸发现冯雪松的二爸冯冬明跟他以前是认识的,于是就来到金家台门会老朋友,闲聊中私底下跟冯冬明透露了此事,冯冬明一听,啊!我们冯家“天上掉林妹妹”了!立刻去三星大队找了冯雪松,接着带着冯雪松提着礼包去童家求婚,媒人也不用找别人了,冯冬明自己当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