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3 / 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 (3 / 6)
        “那一起去吧!”

        于是俩人一起来到银行,刚到柜台办,出纳徐世田见是她们俩就立即笑脸相迎了:“你们今天不开会啊?”徐世田关切地问。

        “哦,刚开完”葛彩英边说边把一张十元的钱递了进去。

        “换一元。”徐世田接过钱后,数了十张一元的递了出来,葛彩英接过钱跟徐世田点了一下头,接着跟杜春玲一起出银行回家。

        葛彩英每个月会收到丈夫金芝筠从上海寄来的生活费二十元,从邮局取出的钱都是十元的,拿到街上去买菜一般是找不开的,所以,葛彩英经常会到银行来换一元的零钱。加上徐世田是金家台门王家的女婿,王卫娟的老公,都是熟人。

        这座位于西小街的孔庙桥和大木桥之间的银行,原来是蒋家的产业——“悦来”茶馆,在高舜县城内,大大小小的茶馆有十几家,最著名的一家就是这个“悦来”茶馆了,“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这幅对联刻在大门两旁的木柱子上,系高舜县书法家蒋百里的手迹,现在两旁的木柱上刷上了石灰。

        茶馆当年由蒋百里的二房潘思雨经营,蒋百里的大房是管蒋家的田产,一般情况都留在家里,每天早上蒋百里和潘思雨从蒋家台门出来,蒋百里去县衙,潘思雨来茶馆。

        出了“悦来”茶馆的大门就是西小街,旁边就是街河快船埠头,街河的对面是西大街上的保和堂药店。茶馆分前后两进,中间是天井,一共有七、八间房,进大门后的前面三间叫前厅,是接待散客的,过了天井后面是后厅设雅座或包厢。

        茶馆的地面为石灰、桐油、黄泥夯实的三合土,长年坚实干燥,即使黄梅雨之季也不粘脚。进大门左面墙边砌老虎灶一座,灶面有六个小圆孔,能同时安放六把茶壶,一个灶肚烧柴,六孔红光闪烁,旁边是水缸和柴间。这个设计可使茶客亲眼目睹茶壶嘴冒出缕缕蒸汽,亦能听到茶壶盖卟卟的叫声,使茶客喝得放心,更能为三九严寒的冬日提供热量。另二间中间各放两张矮脚大桌,又依墙摆了八张小桌。坐椅木制靠背椅居多,亦有长凳和竹椅,有一把荸荠漆的太师椅,那是说书人的专座。左边的那间墙面斑驳,落着厚厚的那种长年煤烟熏出来的黑,刮也刮不去,桌椅板凳也是修了又修的,早无油漆本色,因为前厅是接待下等人的。

        后面的雅座和包厢里面的设施就要好多了,包厢里自然不光是喝茶了,里面可根据顾客的需要变成麻将室或“乌烟”室。

        “乌烟”传入灵溪镇,自然要归功于金家台门的金长林,船从快船埠头出发向西,出了高舜城的西门就进入了横穿灵溪镇北部的六十里河,六十里河连着京杭大运河,船可以直接开到上海的码头。金长林从上海回来后,带回了一定量的“乌烟”,先是卖给保和堂的药店,因为“乌烟”能止咳和止痛,少量使用是药。后来蒋百里找上了门,县衙里的一个县丞去了上海见了世面,回来需要此物。

        从此以后,“悦来”茶馆里就有了一间“乌烟”室,金长林也时不时的去一躺上海进一些货来,到了后来为了让儿子也见一些世面,有时也会带上他儿子金芝鹏一同前往。到了民国年间,别的茶馆里的麻将室都被禁了,可“悦来”茶馆的禁不了。

        茶馆之本莫过于“水与茶”,“悦来”茶馆会根据不同的客人提供不同的茶水,后厅左屋里有二个加盖的大水缸,半埋在地下,里面收集的冬天的雪水。前厅的水缸是每天天刚鱼肚白时,蒋家的长工从街河里拎上来的,如果遇到大雨或暴雨,街河的水变成了黄泥大水,那只能去挑南街里的井水,只是那井水要提上来,再挑回来,比较费时费力。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