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发展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节;发展 (2 / 3)
        而钢管厂工艺的复杂性,就是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学生,想完成这些工作仍旧很难,虽然钢管车间接收的这些学生年初就已经就位,并且这些学生还已经在学校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先期专业培训,但是一旦接触到实际东西,依旧很难操作,钢管车间一直到5,才勉强正式开工,以前只是进行了几次小批量的试生产,磨合一下设备,培训一下新员工。

        不过这次生产正好赶上了这次大移民。直径2左右的的水管生产成了主流(再大口径的水管铁工厂也无能为力了)正好为远距离快速输水提供了保证(临时建水渠已经来不及了),虽然这些水管的长度仅仅只有7上下(没有那么大的熟铁团,无法加工更长的铁管了)。

        以前各种物品向山外出售的最大难题就是运输成本的高昂,和行业的垄断,在山寨很便宜的一把铁锨到山外都可以卖到几斛粮食,还有谁能买的起?

        外加上山寨无法直接销售,都是通过各个商户进行代销,自然销售价格降不下来。能买的起山寨产品的都是一些大户,还都是一次交易规模非常大的,产品非常单一的,体积非常小的,价格非常高的,象这些工具类的东西外面很少能见到。

        这些新移民到山寨以后,山寨里面各种价廉物美、功能繁多的商品引起了他们的极大兴趣,就算他们还没有粮票,可是他们几十年积蓄下来的铜钱,首饰。

        靠着这些,他们在商店里面大肆的采购。带动了山

        产业的发展。各个作坊从年初的20多户,增加到了10I8有更多的从事别的劳动的人家。如现在正在小河上修筑木桥的三个工程队的头头,就是以前跟着王二混的工头,现在也开始自己单干了。

        就在这些新移民进山寨几天后,水管局就发现,水库的水资源,无法满足如此规模的居民垦荒,水库的水除了满足工业用水需求后,最多也只能再满足2W多亩(合4W多市亩)水浇地的需求,下面那个已经快建好的水坝,也是最多再满足1W多亩地浇水的需求,也就是说山谷里面的水浇地不能超过3亩。

        本来山寨已经拥有了接近2亩的水浇地,要是垦荒过多,水就无法保证了。水管局建议把人口向相隔不远的另外河谷滩地锦云河转移,并在那条河上修建阶梯水库,满足灌溉的需求。那条河旁边的那个大村,已经在年初加入了山庄公约,往那边转移部分移民不存在问题。

        很快王二就在议会上报告了这一新的状况,并且安排新移民搬迁,并组织人手开始修筑连接两个河谷的公路。他本来就是筑路工程队的大老板。现在一般都是他先修,而后议会在决定买不买,不买的话,他可以向过往的车辆收取过路费,但人员和牲畜不可以收费。这种决定也让他修路的时候非常谨慎。路线地选择。道路的质量,都非常的注意,他可没有时间在那里收费。不过他可不知道,以后道路收取过路费可要成为主流的。

        这次移民,两个县原先的基层管理机构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这些里长的协助管理下,整个移民工作基本上没有出什么乱子,小五也顺利的得到了山庄警卫队地聘请。当上了一名警卫队员,他可是仵作世家出身,这对于山庄警卫队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啊。

        不过修建水坝的事情上出现了点问题,山庄现在事情比较多,还没有财修筑那么多水坝。

        在张金亮的提醒下,山庄公开发行了水坝建筑专项债券。募集资金修筑水坝,用水费偿还。

        张金亮趁着空余时间指点铁工厂的创作小组制作了一台用牲畜拖拉浇灌的水车,这个水车是把一个大铁皮水桶放在两个架子车轱辘上,后面有根水管和水桶连接,上面有眼,牲畜在前面拉着,水可以从后面流出来,直接进地,可以对旱地进行浇灌作业,节省水地使用。而平常农民使用的漫灌浇地太废水了。这种浇灌方法的缺点就是太费事,不过总比人挑水浇地强。

        在5初。有什么动静,议会和山里面的农民可是有点坐不住了。山外田地里面的麦子可是已经快熟了,眼看着沉甸甸的麦子不能收,那可是太急人了,外面可是已经有小股的流民在那里偷偷的收麦子了。不过下山是否安全,官府会不会突然来人,等等都限制着人们下山。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