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03章 老井村 (2 / 2)
申文明新买了一辆霸道,就把那辆已开多年的旧桑塔娜扔给赵向宇,说是借给他先开,等买了车再还他。因此车不用再向人借了。
第二天早早吃了饭,一家人就开车出发去东乡玩。宁清不忘把照相机带上。昨晚就把照相机的电充满了,以免它中途罢工。
石峪峧在东拐镇的天门沟,在县城的东偏北方向,距县城九十里远。说起来,那一道沟称得上是好山好水,山青水秀,风景绝美。但奇怪的是进了石峪峧那条沟,就缺水了,打了十几口井,都打不出水来,还拍成电影,搞得全世界都知道这件事了。现在也想借这个东风,搞搞旅游,干脆把石峪峧村改名为老井村了。
仅隔了一个月,沿途的风景比清明时靓丽多了,满山的红桃花鲜艳夺目,路边的杨柳也吐出了嫩芽,远望好似一层淡淡的绿雾。田地里到处是耕田播种的男男女女,路旁停满了手扶拖拉机、摩托、电动车,至少也挎个自行车。
山区地少,老人们常说:“八山一水一分田”,以前在大队集体干活的年代,还能有大片的田地,用拖拉机统一耕种。但包产到户后,越是平整的老滩好地,越是要平均分配,都分成了一条条,每家都没有多宽,用个手扶足够耕地了。因此,在辽州,很少能看到大些的拖拉机,都是手扶。
大约用了半个小时,车到了东拐镇。这地方赵向宇跟着爸妈在这儿念到小学毕业,考上了一中初中班(后来初中班不设了),没几年,爸爸都工作调动离开了,也就很少回来这儿。
不进镇内,车从路东拐入天门沟。
这道沟通往另一个乡,叫羊角乡,因乡政府所在村的后山形似羊角得名。路修得好,是水泥路,沿沟有小河流淌。自然风光,最离不开的就是水和山,而太行山上,总体上说,水并不丰富,因而有水的地方,分外感觉有灵气。水妩媚而秀,山雄壮而美。
即使没有老井村,这道沟在辽州县也是有名气的。“辽州十景”之一的“五指圣迹”,还有建于明朝的天门寺报恩塔,都集中在这里。
从小窑上村向左转进岔沟,一进朝里走就是石峪峧村。小时候赵向宇来过这儿,但没有进过沟里。那时候进村是小石籽路,宽度勉强能过个小拖拉机。因此现在修的路倒让他吃了一惊。
只见在原先的那条路,又加宽了一些,可以过一辆大卡车,让他吃惊的是在这条路对面,中间隔着山涧水沟,又修了一条柏油路,政府这可是下了血本了,地知道,这都是石头,修条路真不容易。这两条路,一进一出,就避免了单行道难错车的窘境了。
一路走过,让妻儿领略了悬崖峭壁的真实含义。然后,过了“老井村”的标志性建筑,到专门开辟的停车场停好车,走着进村。
沿街杨柳飘绿,小街上下的小院内桃红杏白,就连空气,都是清新带香,似乎氧气含量都增加了。
漫步小巷,给三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石”。
台阶是石头,墙是石头砌的,顶盖的多数不是瓦,而是红石板或白石板。再往山上看,就连树木,也是从石头缝长起来的。怪不得起名叫“石峪峧”呢。
还有石碾石磙子。正好有一位妇人在磨面,头上包着块白手巾,赶着驴,驴用旧衣服蒙住了眼,就拉着石磙子围着石碾转圈。累了不想走了,妇人就用扫面的条帚把从驴屁股上敲一下,就又“哒哒哒”走开了。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