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宰相的谋略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24章 宰相的谋略
        一个月以后,一纸诏命将寇准差遣到洛阳,出任知河南府兼西京留守。送别的时候,王旦颇觉黯然。寇准却是豪兴不减,谈笑自若。

        一众人等不觉也受到感染,觥筹交错之际,王旦提起一段公案,然后问寇准说:“当年,复之过陕州的时候,蒙你盛情款待;离别之时赠言:‘《霍光传》不可不读。’老夫百思不得其解,这话是什么意思呢?你后来弄明白了吗?”

        寇准听完,哈哈大笑,回答道:“送走了张公,当晚我就找来《汉书》,看完本传,仍然不解其意;又读了《金日磾传》,还是不甚了了;接着往下读,其中有言:‘赞曰:“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我看这就是张公对我的评价——不学无术!哈哈!”

        (注:金日磾,读音为【jīnmìdī?】,金日磾为西汉时期汉武帝的托孤大臣,生于公元前134年,卒于公元前86年;本姓金天氏,字翁叔,凉州武威人,即今甘肃省武威市,匈奴族。他本是匈奴休屠部太子,兵败归降霍去病,进入长安,后成为西汉历史上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游牧民族政治家。其子孙后代忠孝显名,七世不衰。汉武帝死后,金日磾与霍光等三人一起辅佐汉昭帝刘弗陵,是朝中四大辅臣之一。日磾这两个字是匈奴语意译,不是音译,意思是河边的朝阳。而他的名字匈奴语读音是“密低”,所以此处的“日”读作“【mì】”;另有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此处不介绍。磾,本意为古代用来染缯的黑色矿物。)

        王旦也跟着笑了笑,然后又不觉有些凄然。

        寇准并没有注意到王旦内心的变化,依旧与众人高谈阔论,宴会至夜方散,寇准喝了不少的酒。

        陈州通判的一份紧急奏疏由王旦转给皇帝。奏疏的内容很简单,只是说知州、枢密直学士、礼部尚书张咏病故。通判还转呈了一封张咏的遗疏;疏中说,朝廷这些年虚耗国库,搜刮民脂民膏,用来供奉这些毫无用处的土木泥偶,都是源于贼臣丁谓、王钦若对皇帝的误导;如果不将贼臣处死,则不足以向天下之人谢罪。

        赵恒看了看,皱了皱眉头,没有说什么。张咏获赠左仆射,谥为忠定。

        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刘美因此被再次晋升为南作坊使,与如京副使周怀政一起勾当皇城司事。年底的时候,皇城司的线人报告说,有一大批的禁军正在策划闹事,甚至要造反。

        细问之下,原来是几个月前赵恒命令数员禁军大将,分头甄别禁军士卒,裁汰老弱,增补强壮;侍卫马军副都指挥使张旻急于表现,雷厉风行,不但完成得快,而且裁汰得多;被裁汰的不但有老弱者,还有军机散漫者,以及一批他平日看不顺眼的人。

        因为军士裁汰后就被编入剩员,待遇与正式军卒相差甚远,所以,自然有一批人不满,甚而怀恨在心,于是四处联络,意图闹事。

        这还得了!赵恒立即召集辅臣商议对策。办法看来只有两个,要么撤掉张旻平息众怒,要么全城戒严,缉拿乱党。

        赵恒头痛的是,无论采用哪一个,看样子最后都会弄得一地鸡毛。这一点,王旦也看得很清楚,他说道:“朝廷如果为了姑息军士而治张旻乱军之罪,则从今以后,大将们见了军卒,只能拱手作揖了;如果全城戒严,急捕谋乱军士,又难免搞得鸡飞狗跳,人人自危。”

        赵恒不住地点头,回应道:“这些朕都想到了,卿有何良策呢?”

        王旦则是一付老谋深算的模样,他不慌不忙地说:“几个月前,王嗣宗辞掉枢密副使的时候,陛下曾打算让张旻接任;臣以张旻资历太浅为由不敢奉诏。今天正好可以将张旻擢入枢府,同时解除他在侍卫司的军职,再找一个老成持重的人,重新主持裁汰禁军的事务,则那些谋乱的军士自然就无从号召了。”

        赵恒对这个主意大为赞赏,果然,这一番操作之后,禁军安堵如初。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