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何亮的奏疏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13章 何亮的奏疏
        何亮从灵州考察归来,上疏详细地论述了他对河西方略的思考。奏疏中说:

        “当前大臣们对河西局势的解决不外乎三种途径:主导方案是干脆放弃灵州,这样可以极大地缓解陕西诸州赋役的负担,同时也避免了每次运送刍粮被蕃人袭扰所造成的损失。其次就是大举兴师,深入李继迁老巢,分进穷追,四面兜击,以期毕其功于一役。再次就是抚之以恩,守之以信,任以封疆,姑息而羁縻之。

        “臣以为,这些策略都是有利有弊,需要进行细致的分析。臣此次深入灵武,遍历周遭,深感于灵州地方千里,依山带河,土地肥厚,水草丰美,实在是苍天厚赐之地!大臣们只看到灵州孤绝塞外,全仰国家救援,而无丝毫获利,实属得不偿失;却没有看到此地一旦为西戎所据,则以狼子野心,负广饶之地,养熊罴之士,与我为敌,此国家之大患一也。

        “国家据守灵武、环庆,河西羌戎一分为二,地域狭隘,势单力弱,因而也不能像契丹一样成为大患;一旦舍弃灵武,李继迁再无顾忌,羽翼已成而纵横河西;不出十年,西北又生出一个契丹,此为国家之大患二也。

        “自契丹割据幽蓟之后,国家战马只能从西北获取;我如果舍弃灵武,则以李继迁的智力,必能匡合诸蕃部;届时,一旦李继迁下令戎人不得货马于边郡,则不知道中国的战马从何而来,此国家之患三也。

        “集结大军,深入穷追;李继迁定会故技重施,奔逃绝北;等到大军粮尽而退,则又纠集乌合,南下袭扰,此为不利之一。

        “以重兵屯守边境,则有馈运军仗粮草的负担;若只是临以小股守备部队,则又不足以阻击大队蕃兵来袭;此为不利之二。

        “清远军西北是通往灵州的要害道路,当年白守荣和马绍忠就是在这里被李继迁诱入埋伏而几乎全军覆没。如果仓促出兵,不利而还,李继迁便可以趁势切断这条通道,以阻断灵州的补给,此为不利之三。

        “大军出征,辎重先行;关中之民相望于路,若征伐不利,其势必定再议兴师,则陕西之民没有机会能够稍事休息;民困而盗兴,此为不利之四。

        “授以节钺,赏以重金,姑息而羁縻,以期其能幡然醒悟,为国之屏障;却没有看到戎狄之性,贪婪无厌;名义上臣事中原,实怀反复之志;一旦有机会征服诸部落,必将为中国之患,此不可姑息之一。

        “臣此次历观河外,访问将士;听到的和见到的都是贼寇嚣张之甚。自从白守荣、马绍忠败亡之后,李继迁大得蕃寇之心,附者日众,贼徒剧增,已经逐渐逼近灵武外围。贼寇择险而守,侵地而耕,犹如草间伏虎,见利则动;其意已不在骚扰,而在吞噬!如果国家仍然着意于姑息羁縻,臣担心河西之难会突然发作,到时候朝廷无应变之策,此为不可姑息之二。

        “臣所言之三患、四不利、二不可,是对眼下河西局势的基本思考。以臣拙见,李继迁已绝非昔日的乌合草寇,朝廷如果试图速战速决,毕其功于一役而殄灭河西蕃寇,在战略策划和战役实施上都困难重重。

        “臣思虑已久,有一计可用。清远军东北有古城溥乐,乃是水草丰美之地;其地扼守灵州粮道,又可控制蕃寇东西往来,故而李继迁一再扬言:朝廷如果修筑溥乐城,我必定拼死力争!臣意以为,可以借用修护清远军城为名,囤积筑城所需的材料工具,同时用数年的时间逐渐积聚足够的军仗粮草,以免打草惊蛇。确定日期后,便可兴师数万,其中战士三分之一,役夫三分之二,朝发清远,日未中而至;大概十天的功夫,就可以完成筑城工程,等到敌寇觉察已经太晚了。

        “这个时候,如果蕃寇以为溥乐城孤军势弱,而倾其全力来争夺,则正中我怀。我将潜师于延、环,以观贼势。溥乐城一旦受攻,环州之军以一部傍山而北,出于贼后,另一部过长岭,趋溥乐,军于贼前;贼前阻坚城,后有夹击,师老兵疲,必致骇奔。此时,又以延州之师入贼老巢,夺其畜产,俘其老弱,毁其巢穴;以灵武之军扫荡河外,入贺兰之境,绝三山之口以断蕃贼奔归之路。如此纵然李继迁狡黠万端,其部下之众必怀四散之志,大小头目则生降顺之心;李继迁众叛亲离,不过一匹夫罢了,擒之何难!”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