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一道难题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章 第一道难题
        巴东县地盘不大,下面也只有七八个乡镇,不过真要走起来,才能领略到那份辛苦。一路上全是山间小路,蜿蜒而起伏,部分乡镇还在江北岸,需要乘船往返。这一趟下来,差不多花了寇准一个月的时间。

        回来后又用了几天功夫,寇准把这次下乡收集到的情况梳理了一番,正打算好好的放松一阵子,归州衙门转发下来一道荆湖路转运司公文。内容是:安南内乱,大将黎桓擅自废立;朝廷以兰州团练使孙全兴、八作使郝守濬、鞍辔库使陈钦祚、左监门卫将军崔亮为邕州路兵马都部署;宁州刺史刘澄、军器库副使贾湜、供奉官阁门袛候王僎为廉州路兵马都部署;太常博士知邕州侯仁宝为交州路水陆转运使,水陆并进,兴师问罪;南征所需的军需物资,摊派给巴东县的部分,务必于八月初十之前运抵江陵。

        (注:荆湖路转运司,荆湖路地方官署名,也称“转运使司”。宋代地方设置的官署,调配区域内租税以供国用,主官为转运使、副使。宋代行政区划,实行州、县二级制,所谓的“路”,是直辖于中央,并高于府、州、军、监的一级监察区。荆湖路,北宋雍熙年间,将荆湖南路、荆湖北路合并,设置荆湖路,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省份,治所在江陵府,即今湖北省荆沙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其区域相当于今湖南全省,湖北荆山、大洪山以南,鄂州市、崇阳县以西,巴东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以东,广西越城岭以东的湘水、灌江流域。大约十年后,至道年间,朝廷又将荆湖路分为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

        (注:团练使为官职,全名团练守捉使。唐代设置,负责地方武装的军事官职。到了宋代,团练使仅是虚衔,诸州团练使为武臣之寄禄官,无定员,无职掌,不驻本州。北宋大诗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黜后,曾任黄州团练副使。)

        (注:八作使,官名。唐代玄宗始置“内八作使”。宋代设八作司,掌京城内外修缮事务。八作司置八作使,属东班诸司使,后分为东西二司有东西二使,但通常无职掌,仅为官员迁转之阶。)

        (注:鞍辔库使,官名。唐代后期在神策军中置御鞍辔库,五代置鞍辔库使,宋沿置,属东班诸司使,通常无职掌,仅作为官员迁转之阶。)

        (注:左监门卫将军,官名,唐高宗龙朔年间,改左监门府将军为之,负责掌管宫城诸门禁卫及门籍。宋朝置为环卫官,即禁卫武官,无职掌,无定员,多以宗室成员任之,也用为武臣赠典或武官责降散官。)

        (注:邕州路兵马都部署,相当于邕州军区作战司令。北宋都部署仅存于前期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四朝。邕州路,区域辖境在今广西南宁、武鸣及邕宁等地,治所在宣化县,即今南宁市。)

        (注:军器库副使,官名。唐朝始置,为诸司使之一;宋朝沿置,属东班诸司使,多不领本职,用为官员迁转之阶。)

        (注:供奉官,为侍奉皇帝左右之近臣。唐代指侍中、中书令、左右散骑常侍、黄门侍郎、中书侍郎、谏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起居郎、起居舍人、通事舍人、补阙、拾遗等官。到了宋代,武职阶官有东、西头供奉官,内侍阶官有内东头、内西头供奉官。)

        (注:阁门袛候,祗候为职官名。祗音【zhī】。宋代祗候分置于东、西上阁门,与阁门宣赞舍人并称阁职。)

        (注:僎,音【zhuàn】,同“撰”。)

        (注:廉州路,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省域,区域辖境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浦北县等地;治所在今广西合浦县。)

        (注:太常博士,古官职名。太常寺是古代掌管国家礼乐的最高机构。秦代设置奉常,汉代更名为太长,北齐叫作太常寺。太常寺属官有博士,掌教弟子,分经任职;国有疑事,则备咨询。三国时,魏文帝初置太常博士,掌引导乘舆,撰定五礼仪注,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和嘉礼,监视仪物,议定王公大臣谥法等事。晋以后沿置。宋代太常博博士职守同前代,职称清要,品级不高。邕州,即今广西南宁市,古称邕州;后来又曾改称宣化县、邕宁县。“太常博士知邕州”的意思是,太常博士被派往邕州做当地的军政长官。)

        (注:交州路水陆转运使。转运使,官名,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北宋前期,转运使职掌扩大,实际上是一路区域内最高行政长官。交州路,区域包括当今广东省、广西自治区、越南北部和中部等地。宋代在岭南先设置广南路,宋太宗末期,分广南路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这是广东、广西名称之来历。)

        寇准简洁地拟好文告,找来主簿誊写了七八份,又命他带着几个衙役将文告分别送到下面的乡里去。事情办完了,寇准颇觉惬意,心想:这知县看起来确实没有什么挑战性,难怪上一任老兄能吊儿郎当地混上三年。

        过了四五天,似乎没有任何的动静。寇准想了想,还是决定去最近的信陵乡看看情况。出乎意料的是,寇准并没有看到想象中的忙忙碌碌准备军需物资的场景。所到之处反而是一片宁静平和的气象。

        寇准实在是不明就里,只好随意找来几个乡民问问。乡民一听是县太爷,顿时叽哩哇啦地说上了。寇准听了半天,感觉像是诉苦,抱怨赋税太重,根本缴不上。

        寇准只好找到乡长,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乡长连说带比划,大概也是同一个意思。末了,还找来一个名叫廖才的村民作为佐证。

        寇准无意间看见廖才褴褛的外衣里面露出一截崭新的小褂,不过并没有太在意,稍作盘桓,就心情沉重地回去了。

        看见寇准回来了,主簿便悄悄地踅进来。寇准郁闷地问他,这种事情往年都是怎么处理的。主簿一付心事重重的模样,看着寇准,不紧不慢地说:往年也有摊派来的徭役,因为巴东是个穷县,所以,通常知县会给归州衙门呈文要求豁免;就算不能豁免,往往三拖两拖也就不了了之了。

        主簿又宽厚地笑了笑,告诉寇准说:“大人初来乍到,不了解乡俗。此地民风剽悍。如果督催过急,恐怕会弄出乱子来。”说完,又看了看寇准,深揖一礼,便告辞了。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