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题记与引子
题记
本书所记俱为真实故事,若与史书所记不符,请以本书为准。
引子
在陕西省渭南市城北数十里处有一古镇,名叫下邽。当地人已将其名讹作“下吉镇”,此镇已有数千年历史,因唐宋年间诞生了几位名重天下之士,因而被称作“三贤故里”。这三贤中的最后一位,便是北宋名相寇准。
(注:邽,音【guī】)
有宋一代,武功虽然乏善可陈,文治之盛却是有目共睹。精英阶层英才荟萃,名士如云。寇准有幸跻身其列,而成为其中一个个性鲜明、极有特色的成员。
寇准出身于官宦家庭,父亲寇湘据称是后晋开运二年科举状元,以诗文有名于当世,后来短期做过王府侍从。寇准自幼聪颖过人,更兼家学渊源,又赶上了宋初诸帝重文抑武,于是不到二十岁便得以举进士第,迈进精英之列。
三十岁的时候,他更是在太宗皇帝的激赏之下,被任命为枢密副使。枢密院在两宋时期为主管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决策机构,担任枢密副使一职,意味着寇准已经晋身于帝国的核心决策圈。此时的寇准自然是春风得意;不过,在京城开封的权贵当中,他更像是一个“陕西冷娃”。
大约是有感于唐末至于五代的混乱局面。宋太祖即位之后,果断地强化和尊崇君主的权势和地位。之前,宰相当面和皇帝议事时是允许坐着说话的;宋太祖刚刚即位,就不动声色地取消了这一优待。
嗅觉敏锐的精英们,迅速地领会到了这一举动中所传递出的信息。为了因应这新的形势,朝廷官员逐渐练就了察言观色及墨守成规的能力。虽然侧身其中,寇准却是个例外;他大概一直保有着作为理想主义者所特有的单纯和执着。这大约得益于他早年所接受的教育,以及早期仕途上的一帆风顺吧。
于是在老成持重者眼中,他是个“轻脱、好取声誉”,以及“以搏击取贵位”,从而导致“礼俗浸薄”的负面典型。而在相知者眼中,寇准的形象却是“方正、慷慨、有大节,忘身徇国,秉道疾邪;此其素所蓄积,朝臣罕出其右者,常不为流俗所喜。”
于是,这也就基本上决定了寇准的一生。
寇准一生五次进入帝国最高决策机构,每次任职的时间都不怎么长,而且都是在人事纷争中被罢免。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寇准病逝于雷州半岛南端。
寇准年轻时曾写过一首诗,以抒其志,诗中说:“到海只十里,过山应万重。”不料竟一语成谶。寇准晚年遭贬谪,寄居道州、雷州,生活清苦,环境险恶,却从未有任何落魄潦倒之举,完美地诠释了一个理想主义者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