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剑上污何以洗 (1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3章 剑上污何以洗 (1 / 5)
        宛县县令名叫李贤,冀州清河郡人。因为攀上了某个王氏子弟的关系,因此在三十五岁时出任了宛县这个大县的千石县令。

        三十五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李贤并不满足于一个县令,因此他在任上拼了命地想干出一番政绩,以待有朝一日能摸一摸两千石的银印青绶。

        这对于出身寒家的他来说,已经是能想到最好的未来了。

        但是等他上了任,才发现,这个未来似乎有点难。

        无他,宛县的政绩实在太难刷了。

        这并不是因为宛县百业破败民生凋敝什么的,反倒是因为宛县实在是太不破败太不凋敝了。

        宛县有铁官,且远在战国时就已经是楚国著名的产铁地。几百年传承下来,宛县的铁官技艺倒是不敢夸口说冠绝全国,只敢谦虚地说冠绝青兖豫徐冀幽并扬荆益凉区区十一州。

        至于朔方和交趾这两个刺史部太远了,俺们宛县就不争了,留给别家的铁官去冠绝吧。

        靠着庞大的铁官产业,宛县的铁制品市场十分发达。虽然制式的兵器甲胄不敢公开贩卖,但普通的刀剑和农具在宛县乃至整个南阳的市场上都是堪称物美价廉的商品。

        刀剑一多了,民间持械的人就多,相应的盗匪就少了很多。虽然持械的游侠们也会时不时地搞出个命案来,但相比剿灭群盗的功劳,个把游侠的斗殴算得了什么。

        而铁制农具的普及,也大大惠及了南阳的农业,让整个宛县和南阳的农民都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诚然,近些年天灾没完,赋税非但没减过反而每年撒了欢的上涨,地方豪强大族良心发现不再蚕食自耕农的土地,改为了豪爽干脆的鲸吞……

        尽管存在着这些小问题,但至少饿不死嘛,所以整个宛县和南阳的农民还是都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

        这么一来,宛县的确是工商繁茂、士民富足、治安良好的一处大汉模范城市。但是,这些和你县令有什么关系呢?

        县令来,与不来,宛县都是如此。政绩?你是田亩多垦了?赋税多征了,还是户口多生了?怎么细细一查,田亩反而还缩了点,赋税反而还少了点,户口反而还减了点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