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我是谁 (2 / 5)
“一个月都没问题!”我兴奋的想从床上爬起来拥抱下他。
“侠是标榜的,盗是真的。我的侠是从盗开始的。”乐康悠悠地开始讲述。此时屋里正环绕着《如歌的行板》,这音乐很及时。
我出生于1953年,大饥荒来临,得益于靠山吃山,全家人幸存。此地群山连绵四季丰润,最高山峰为武功山,富饶山水蕴育杂果野蔬,山区这一带的人民整个灾害期间,几乎无一饿死。
我不是先天就盲的,是7岁时因病得不到医治致盲。所以我是见过蓝天白云的。足矣!
70年代到80年代,温饱问题依然是全国人民的首要问题,人们轰轰烈烈地干了20年,生活水平仍和当初一样。经历过五六十年代洗礼的人们活下去的意志力顽强。计划经济体制下,一切生产资料共有,生活资料凭票消费。那也是一个共享时代的巅峰,和当今时代的共享经济有个相同的玩笑话:除了老婆,没有什么是不能分享的!
我们那个年代年轻人的各种欲望也许比现在年轻人要大得多。**理想告诉我们,未来是物质极大丰富按需分配的社会,可现实又物质集中计划分配,物资奇缺。这对我们的刺激非常大,日夜激发着我们年轻人的想象力。我就想啊,物资丰富到什么地步呢?有没有专门给盲人开的汽车?有没有盲人大学?会不会有盲人法官盲人医生?我们对物质和金钱以及性的欲望被当时的政治热情和理想信念束缚压制,一旦稍微松下绑,就浑身抖擞,要一飞冲天。所以你看,和我同时代的作家,后来写出了不少讲欲望的,莫言是典型代表。
我有三个哥哥两个妹妹,父亲是乡镇电工,母亲是邮电局工人,也算是双职工家庭。这样的双职工家庭孩子一多就像一根麻绳系秤砣,还系上六个!分到的所有票都不够用。为了能吃到分到多一点,兄妹之间有时候也打的头破血流。看过赵忠祥解说的动物世界,就能理解这种残酷。
母亲为了喂饱我们,甘愿到农村各镇邮局流动工作,这就意味着我们每一两年得搬一次家,到镇上租住,共用农民的房子。两间房每个月一元钱租金。到农村工作孩子们饿不死,山里产出多,邻居们总是隔三差五送红薯土豆,哥哥们也上山摘猕猴桃山枣等四季野果、春天冬天砍竹笋吃,脱水晒干可以吃一年。我已经几十年不吃笋了,不吃水芹菜踏板菜红军菜地菜马齿苋……如果你喜欢吃小龙虾大闸蟹,天天吃,吃一年试试看?我吃了不知道多少年山野菜,一生都不愿再见到它们。
后来在水江镇长住10年,到1976年才回城。我父亲一直一个人到处跑着修电。我母亲伟大啊,一拖六,把我们都养大了。重点是我,唯一的一个残疾孩子,也打怪成功。
自从看不见东西以后,我上不了学,也没人会教盲文。每天在家帮妈妈做点家务、帮邻居晒场打场,除了必须用眼睛分辨物品及色彩的工作,其他的事我都能干。
只有我妈妈把我当正常人。她不断放手让我尝试独自去做高难度的事情,比如爬山、砌墙、打谷子。她让我很独立、很自信。我10岁时一个人出门、过马路,一根棍子点地,健步如飞。
18岁,父亲把我带进城,他一生只告诉了我一句话:“你迟早要独自生活,越早面对越好。”
我住在父亲的单位宿舍里。
进了城很快加入了盲人圈子,认识了几位盲人前辈,结识了几位盲人哥们。他们绝大部分都过得不好。在城里没有田,又不能进厂上班,只能靠人养着,做点零碎活,生存极为艰难。
有个哥们家里穷的每天只能菜场捡烂菜叶,不早早守着还捡不到。家里房子梁顶快断了,漏个大洞,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一样,眼看着没活路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