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八章冒险投资 (4 / 4)
这一来,把自己的儿子送来拜姬子梦为师,一是表现自己英国公府和皇帝始终站在一线,绝无二心。
这二来,的确是武将集团被文官势力压得喘不过气来。从姬子梦的身上,他们看到了武官集团的重回太祖、太宗时期机会,若是不能抓紧这一次机会,若是陛下成功了,恐怕整个武将集团即将换血了。
文官独大基本上就是在宋朝建立后就开始的王朝政治运动,也是当时所有东亚集权政治体制的必然性选择。武将阶层在土木堡的灾难中的巨大损失,则给了他们最好的机会。
明朝在建立之初,其实是反对文官集团一家独大的。除了一些功劳过高的将领被朱元璋清洗外,大量的中层和基层的军官还是被保留下来。
明朝设立的军事家族成员不得退出军籍这一规定,就能看出朝廷希望这些职业军人一直保留应有的战斗力。
朱元璋虽然杀功臣却还是基本上维持了文武平衡。
此外,各地的藩王手里也有自己的直属部队。他们是明朝皇室统治各地的直接代理人,他们手里的军队也往往比一般卫所部队要强。这种制度设计,是预备处理各种突发情况而单独设置的。倘若国家遭遇非常强势的外敌入侵,那么藩王的权力与军队,都要求他们在自己控制的范围地区,立刻执行兵力集中。
但这种比较蒙古式的制度,显然不符合文官集团的利益,更是有违在当时已经彻底变味的儒家世界观。当时的文官,由于文化和社会氛围因素,以及选拔与考核标准,都是不折不扣的儒家士大夫来源。他们从晚唐就开始了一种对武力阶层和非儒家社会精英的刻意排斥。这即是对自己生存空间的考虑,也是对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番将、胡商得势,形成本能反弹。
朱棣成功上位后,出于自保的目的,也大肆修不属于自己体系内的理藩王与武将。但作为预防措施,他一方面加强了自己手里的禁军部队。另一方面用封爵和赏赐手法,扶持了一些为自己立过军功的武将。这些武将就以较低的爵位保存下来,几个重要家族都存续到土木堡时期。他们也是明朝朝堂上,最后一批可以与文官集团稍作抗争的武将代表。
著名的于谦就是文官代表人物之一,土木堡惨案简直就是助他一步登天的阶梯。从力主拥立新君景泰帝,到用帝国的资源储备去击退准备不足的蒙古军队。文官的控制力基本上已经在他手上被确立下来。哪怕明英宗后来通过分化文官集团,并依靠曹吉祥为代表太监势力一起,在夺门之变中清洗了他,也于事无补。
于谦的成功就是文臣彻底把持朝堂的标志
从明英宗后期开始,文官们不仅彻底把持朝堂,还经常在军事领域对武将阶层进行一种可怕的逆向输出。由于明朝本身的阶级制度设计,大部分武人就是负责带兵的大老粗,失去了产生忠臣要员的可能。而士大夫阶层里,还可以通过阅读兵书和史书,再到前线做官混资历的方式,为自己博得一个儒将雅号。其中是会有王越这样培养出一定军事能力的幸运儿,但更多时候都仅仅是绕开普通仕途的曲线求官而已。
一直到明武宗的特殊时代,明朝军队中才冒出一个获得皇帝恩宠的江彬。但他的晋升之路,除了含金量有限的所谓军功,更多包含了贿赂与阿谀奉承一类的文官路线。在武宗死后,他也迅速被朝中的文臣士大夫们清洗。他的死,让可以与文官们分庭抗争的武将,彻底断绝了任何可以制衡文官们的手段。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