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千斤腊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7、千斤腊子
        姜二娃是一个耍心很大的人,嫌在林场呆着烦,就对姜雄华说,哥,老耿不是要请你喝酒吗?我们就找他去嘛。姜雄华没有答应,他又去缠张济夫,张哥子,休息休息,放松放松,劳逸结合嘛。没想到张济夫很痛快地答应:我帮你劝你哥。姜雄华原本被他兄弟缠烦了,一见张济夫出面,顺口就答应了。

        正好赵车的车要去局里,他们三个人就随车去了西林镇。刚到局里,赶上老耿要去县城办事,说:反正你们也是出来耍的,干脆陪我去县城。你们没有去过,去转转,我事情不多,要不了多久就办完,回头一起吃饭,请你们喝酒。到了县城,老耿自己去办事,他们三个人在县城信步闲转。

        县城不大,很快就转了一个遍,姜二娃感到无聊,说这老耿把我们拽到这里来耍,他自己跑了,丢下我们,跟老子巴掌大个地方,有啥子转头嘛。正说话间,姜二娃眼尖,发现了前面街转角处,围了一堆人,他晓得是有闹热看了,几步赶过去。他身高体壮,挤进去一看,立刻大声叫起来:哥、老张,你们快过来看,这里有条大鱼,啥子鱼啊?这样大哦!

        姜二娃也是金沙江江边长大的人,大鱼见过不少,惊叫起来自然是感到吃惊了。姜雄华和张济夫快步走过去一看,鱼确实很大,不过他们都认识。姜雄华说:“二娃,这是腊子鱼。”

        腊子鱼被放在一架板板车,板板车的车板约有两米长,那腊子鱼的长度基本上跟车的长度差不多。两个渔民正在卖鱼,围观的人中,买的人不多,打听咋个捕到的人多。姜二娃问他哥:跟老子这样大的鱼,对渔民来说,一般的钓钩和渔网都无济于事,就算捕到了,二三百斤的重量,咋个弄上岸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等姜雄华回答,老耿办完事找过来,正听见姜二娃问,就接过话说:二娃,这些我晓得。我们到旁边的饭馆去,我摆给你听,我还请你们吃腊子鱼。

        旁边就是一个饭馆,是县城头较大的一个饭馆。四个人进去,姜二娃坚持要在靠窗的桌子坐下,说可以看见咋个卖这种鱼的。老耿说,二娃,你晓得他们为啥挑这个地方卖鱼?姜二娃一晃脑壳,表示不晓得。老耿说,一是这里挨着菜市场,来来往往买菜的人多,二是挨着饭馆,来饭馆吃饭的人买得起,三是饭馆也会买一些。

        老耿说,现在国家店子里头一斤猪肉六毛多,这腊子鱼过去比猪肉还便宜些,现在跟猪肉差不多一个价。猪肉对老百姓家来说,多少有点油气,能解点馋,跟老子,这腊子鱼还得用油来做,老百姓就觉得不划算喽。话说回来,居民猪肉供应太少,一个月一斤,所以还是有人买它,它不要票嘛。

        窗外的卖鱼人正在吆喝:腊子鱼、腊子鱼,六毛一斤。姜二娃用眼睛看着那些人说,这里来往的人不少,但买的人不多呀!才六毛钱一斤,咋个就会买不起?!

        老耿哈哈笑起来:二娃兄弟,你光棍一条,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不晓得养家的恼火。我家里四五口人,一天的伙食钱也摊不到六毛钱。比我家恼火的人还多得很哇!雷县这个地方穷得很。

        窗外的板板车前,不时也有人来买鱼,其中一个渔民抡起一把砍刀,把鱼宰成一坨一坨的,买的人可以挑选,也可以重新叫他另外砍一块。一个渔民用杆杆称称,负责收钱。姜二娃感叹到:这鱼真够大的。张济夫说,这不算大,我见过比这大得多的。姜二娃瞪大眼睛:真的?张济夫一点头:真的。

        国庆十周年时,城里广场上开庆祝大会,有很多农副产品展示。父亲带张济夫去看闹热,张济夫看到一条大鱼捆在板板车上,鱼头超过了车把,鱼尾拖在地上,因为前头重,车把是用棍子撑着的。鱼有3米多长,他不晓得有多重,旁边的父亲告诉他,得有六七百斤重吧。张济夫感到惊讶,问咋个长得这样大?父亲给他说,这不算最大的,比这大的还有。四川有句民谚: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得无样样。就是说腊子鱼能长到一千斤,另一种叫“象鱼”的鱼能长到一万斤。听到这里,少年的张济夫想,第一种鱼能长到一千斤,第二种鱼能长到一万斤,那第三种无样样的“黄排鱼”该有多大啊?他就把心头的疑问提出来,父亲笑着说,长到一千斤的腊子鱼我没见过,听说腊子鱼有长到五六米长的,那应该有这种可能。万斤的“象鱼”,我没有见过,到底有没有?我也说不好,不过觉得有点悬,一万斤?那得多大啊!象鱼号称“淡水鱼之王”,那它比腊子鱼大倒是可能的。至于“黄排鱼”,我见过,不是说它大得不得了,跟腊子鱼它们比,就小得多了,但比一般鱼大一些,能长到几十斤大。“无样样”是说它长大后,形状、颜色变得来跟小鱼时完全不是一个样子了。你要是不晓得,还以为是不同的鱼。父亲这番解释,才让年少的张济夫明白了民谚的意思。对腊子鱼,张济夫当时印象深刻,不光是因为它硕大无比,还因为那鱼披红挂彩,不用问父亲,他晓得那是为了向国庆十周年献礼。

        直到上中学后,看的书多了,张济夫才晓得“腊子鱼”“象鱼”都是鲟鱼。“象鱼”就是白鲟,块头比“腊子鱼”更大,因为生活在淡水中,所以有“淡水鱼之王”的称呼。而“黄排”就是胭脂鱼,本地叫“火烧鳊”。

        张济夫把自己晓得的关于腊子鱼的事告诉姜二娃:

        “腊子鱼”的出生地就在戎州这段金沙江里,我们这段金沙江就是腊子鱼的老家。腊子鱼的幼鱼出生后,从金沙江顺流而下,进入海洋后,在海洋里生活。一二十年后,腊子鱼长大了,能够繁殖下一代了,夏天又从海洋进入长江,逆流而上到它们出生地的金沙江,然后在这老家产卵,繁殖下一代。二娃,你说神奇不神奇?你想从长江口到金沙江,三千多公里的距离,又是离开过一二十年的地方,长江还有数不清的支流河汊,它们一点不迷失方向,还能准确无误地找回老家来。你说神奇不神奇?书上介绍说腊子鱼跟恐龙是同一时代的动物,你想那得有多古老,而恐龙早就灭绝了,经历了自然界这样大的变化,它还活着。你说神奇不神奇?而且这些腊子鱼,从海洋进长江后,半年左右的时间,一路上不吃不喝,冬初在金沙江产卵繁殖,到第二年又游回海洋去,这一来一回差不多耗费两年的时间,就这样一代一代地繁衍下去。你说神奇不神奇?因为腊子鱼是中国特有的,其他国家没有,所以后来被中国科学家命名为“中华鲟”。

        别看张济夫讲得生动有趣,奈何姜二娃并不感兴趣,他的关注点是咋个抓到的?肉好不好吃?他趁张济夫间歇时,就赶紧冲老耿问:

        “耿老哥,这腊子鱼这样大,跟老子咋个捕到的呀?”

        耿一龙晓得张济夫肚皮头的文化墨水比自己多,所以张济夫在跟姜二娃摆龙门阵时,没有插嘴。等到姜二娃问他时才说话。

        “我当然晓得是咋个捕到的,是用滚钩。”老耿回答。

        “那滚钩是咋个回事?是啥子样子?跟老子这样厉害嗦?”姜二娃一连三问。

        老耿说饭馆里备料不多,有时候客人要吃啥,现到菜市场买回来再做,趁菜没有上来,我慢慢摆给你听。老耿的大舅子就是渔民,打渔为生,打了二十多年的鱼。老耿亲眼见到他打到过腊子鱼。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