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黄茅埂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9、黄茅埂 (1 / 2)
        穿过深山老林之后,他们达到黄茅埂。在老林子里闷了几个钟头,空气湿度大,加上浓厚的腐殖质味道,好像胸腔里都是湿漉漉,有一种压抑感觉。一出老林,眼前一亮,山风刮过,沉闷的空气飘散,草的清香、花的芬芳,伴着空气立即扑过来,精神为之一爽。

        几个人上了黄茅埂,视野顿时开阔起来,放眼四周,林海景色美极了。远处一个一个的山头被森林覆盖,像绿色的波涛,一波一波地向天边逶迤而去,近处的山峰像涌浪一般向两侧荡漾开去。眼前的高山草场,有一望无际的壮阔,绿草和各色野花铺满山岗,缓坡起伏,像碧波微澜。

        张济夫对姜雄华说:“不到现场,难以想象大山深处还有如此广阔的草原。一眼看不到边。”又问:“表哥,这草场有多大”

        老瞿早已见惯,并不惊讶,看张济夫感到吃惊,平静地回答:“听说有20多万亩。你看,那边就有彝胞在放羊。”

        张济夫随着老瞿手指方向看过去,果然,那方羊群散落在草地,星星点点。

        姜雄华说:“我听说黄茅埂的主峰硕诺木尺合,彝语就是‘硕诺养马养羊之地’的意思,看来是一个天然牧场。他们是靠放牧为生,还是靠种地为生?

        老瞿往他们背后方向一指“对,主峰在美姑县合姑洛乡境内,海拔差不多有四千米,也是凉山的主脉。种地还是主要的,再咋个说,还得解决肚皮问题。不过这些地方产量低得很。”

        这时,他们往放牧人那方走过去。原本躺在草场上的人,见他们走近,也站起来,迷惑地看着他们。放牧的男子三十来岁,光着脚,披着一个毡子,怀中抱着一根放羊的鞭子,旁边的羊有好几十只,一边吃草一边往前挪动。老瞿懂几句彝语,给他打招呼,又递给他一根烟。他接过烟,冲他们友善地一笑。两个人叽叽咕咕地说了一阵,放羊的彝胞就不慌不忙地追羊群去了。老瞿转回来说,他是给生产队放羊的。

        蓝天白云下,草场起伏、绿草如茵、野花似锦、林海掀涛、远山拥黛。老瞿和姜雄华坐着抽烟,很舒服的样子。一路过来,老瞿说林区一定不能抽烟,憋了很久。张济夫很惬意地躺在厚厚的草甸上。望着放牧人远去的背影,问老瞿,一个生产队有这样多羊,应该还算不穷吧?

        老瞿眯着眼看天空,晃晃脑壳:“穷。凉山这些县都穷得很。尤其是农村更穷,你没有看见他穿的,跟衣不蔽体没啥两样。凉山东边这几个县,居住的汉人多一些,穷得好一点,西边那几个县,彝族人为主,穷得叮当响。他们都不善种庄稼,地头出的东西少,光靠几只羊不管用,年年都得吃返销粮。也不完全是钱的事,他们的生活习惯很难改变。”

        张济夫说,过去我们的教科书上说,这些地方是从奴隶社会进入到**社会。照这样说,差距啊、习惯啊、恐怕不是短期内能够改变的。

        姜雄华接过话说:“嗨,哪个地方的农村都穷,好点的也好不到哪里去。我的同学有到岷县当知青的,回城探亲摆龙门阵说,都是一些屙屎不生蛆的地方。话虽说得难听,但都是实情。这些大山里头,光靠种点庄稼,要过好日子,没啥指望。”

        张济夫也说:“是啊!我同学去的那些地方也差不多。搞了几十年,农村还是一贫如洗,我看这方法上还是有问题。幸亏我们没有下乡去。”

        老瞿也很有感慨地说:“唉,别看林区工人的生活恼火,跟农民比起来,我们就算好到天上了。农民些都羡慕我们,说我们是吃公家的、穿公家的、住公家的,还有劳保,就是耍也是耍公家的,指我们有假期。”

        他们摆龙门阵时,姜二娃已经在草地上忙开了,勾着腰杆,全神贯注地在草地上寻找兔子,因为他听老瞿说过黄茅埂上野兔多得很,一窝一窝的,不过靠徒手是不可能抓住的。姜二娃把前半句话听心头了,后半句却没有听进去,还在那里满头大汗地追赶兔子。他有自己的算盘,靠两条腿自然追不上兔子的四条腿,但可以把兔子逼进洞去,然后来一个“瓮中捉鳖”。狡猾的兔子们似乎看透他的心思,坚决不往洞里钻,只往深草笼里蹿。姜二娃毫不气馁,心想总会有被逼进洞里的。姜雄华没再管他,在这宽阔草场上走不丢,随他去疯。

        在黄茅埂呆了不久,姜雄华就发现了黄茅埂两边自然气候的明显不同,黄茅埂以西美姑这边,空气干爽清晰,能见度极好,而以东雷县这边,空气湿润,山头上云蒸霞蔚,山壑间云流奔涌,时时跃起,继而弥漫在林梢间。他惊愕地对张济夫说:“老张,这景象很奇特啊,感觉上是两重天地一样。”

        张济夫说:“我也感觉到了。过去学地理时,就晓得横断山的气候是垂直式地分布,同一天中,一山之间就有四季的变化。不晓得是不是这种状况?表哥,你肯定有体会吧?”

        老瞿说:“黄茅埂是金沙江和马边河的分水岭。在气候上也是两种气候的分界线,东边是湿润亚热带气候,你能明显感到温润,西边就有不同了,有时候是温润,有时候就干燥,总的来说比小凉山这方干爽得多。”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